大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金宏伟 喻玟

中图分类号:G807.4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7.000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2-1246)。

备注:null

作者简介:金宏伟(1970—),男,大学本科,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普通作者:喻玟(2002—),女,大学本科,无职称; 研究方向为经济犯罪侦查。

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HNJG-2022-1246。

作者简介:金宏伟(1970-),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喻玟(2002-),女,本科,无职称,研究方向:经济犯罪侦查。

摘 要:大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思政进程,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方针和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期望。通过对当前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思政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以及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动态分析,提出解决之道是优化教学设计、找准思政切入点,在考核中增加思政内容等。

关键词:大学体育;
思政教育;
深度融合;
发展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IN Hongwei1, YU Wei2

1、Hunan Police College Department of Police Command and Tactics,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138

2、Hunan Police College Department of Investigation,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138,

Abstract: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and fully leveraging the main channel role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a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Party"s expectation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s stated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By analyzing several issues that are easily overlooked i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dynamic thinking and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solution is to optimize teaching design, identif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ntry points, and ad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 assessment.

Key word:
College Spor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ep integration,Development.

0引言

大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思政进程,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的方针和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期望。大学体育教育应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传导给大学生,使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大学生们学习知识、锤炼心志、涵养品行的过程,实现大学体育教育育人效果的科学化、思政化、最优化,助力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开创和实现。

1.当前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动态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将来毕业后想做什么?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据相关调查结果,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说还没有考虑过或者不知道,知道的也大多说想找份好工作,而对于至于什么样的工作是好工作这个问题却也说不好。甚至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没有清晰明确的人生规划[1]。这虽然只是一个方面,但是也充分说明了高等教育的思政教育工作还存在着缺陷和明显不足,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没有明确坚定的目标和方向。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有些急功近利的情况存在,甚至个别人把实现自己有比较高的工作收入和比别人过得好的生活作为个人最终的追求目标,过分强调自己过得比别人要好,这种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利益的思想将自己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方面,缺乏起码的奉献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1],对这类人有个雅称叫“精致的利己主义”;
也有一些大学生表现出眼高手低、自命不凡,不能脚踏实地地干实事,不注重学习和个人修养的提升,整天想着“摆烂”,甚至希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更有甚者,个別大学生思想政治立场不坚定,接受过多外国文化和不健康思想的输入,对本国政治产生了怀疑思想,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觉悟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群体,是祖国的希望,未来世界的主人,应当具有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斗志和进取精神,负能量和惰性、“精日”、“躺平”等等不健康思想都不能也不应当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往一直寄托在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上,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上,学分不低,可作用有限[2]。从一些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还处在一个不太高的教产育水平,大学各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程度还不够,思政教育还没有通过大学高等教育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与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高素质的思想要求还相差甚远。因此,秉着“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大学体育教育这个主阵地上教好大学生,通过将大学体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的放矢、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教育教学训练的各个环节之中,深刻地去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培养全过程,加快大学生们具有鲜明的正能量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使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得到全面提升与加强,实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培养一代又一代立场坚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2.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思政中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一是思政元素的渗透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实现的路径上可操作性不强。当前,对于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大多还是通过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口述进行,具有任意性和不确定性。这样做由于并没有对学生的实际思想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专门对此展开调查研究,进行具体分析,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体育课堂上的课程思政内容敷于表面,流于过程,更多的像是走个形式,象征意味更浓,没有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没有以大学生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传导,无法真正触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的东西。这样的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作用是什么呢?反而会变向增加大学生对这些课程的烦躁、厌倦心理,对希望达到的育人树人目的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起反作用。

二是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思政广度与深度严重不够,较多的关注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思政,没有很好的关注教学环境的思政营造、教学器具器材的思政宣传作用、业余训练的思政延伸等等。大学体育教育不同于在教室的文化课教学,学生限定在座位上,大学体育课的实践性使大学生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思想的活跃使知识的导入有更多的渠道,使大学生有一部分精力去关注于学习训练环境和条件。当前在大学体育和思政教育研究这方面的投入不足,把压力都放在教师身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课程思政培训的不足、教师精力及业务能力的欠缺使之只能简单向学生传导压力,大学体育工作者对这方面的了解和认识本身就还处于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阶段,思政体系和架构严格来说还处于初创阶段。试问,如果对于课程思政与课程建设的深入融合方面的理论研究都不够全面深入,那该如何有科学、有效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呢?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对大学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创新和展开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迫在眉睫,只有对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深入了解和与之相关的环境条件等的关注,紧密联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才能真正做好、做细,才能全方位、全过程让思政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更加宽广、深入的范畴贯彻课程思政。

三是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思政内容过于空心化,缺乏精准性、亲民性,没有与大学生的训练实际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的代入感不强,切身感受不多。一些体育教师对于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认识的不足,常将体育中的思政元素直接灌输给学生,甚至在教学课程中进行单纯的思政教育,将本属于隐形教育的思政元素再次转化为显性教育,从而影响体育课程本身的完整性、连贯性,无法唤起大学生心灵深处的需要,无法触及思政实质,导致学生的获得感不足[3]。许多大学体育工作者讲述的内容都是总结提炼出来的思政观点,没有融合体育学科的特色和教育方法,没有坚定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缺乏实际思政教育经验的积累,过于照本宣科,导致教育内容枯燥、空洞,也达不到预设的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标。且该方面的教育内容通常停留在思政观点阶段,谈不上深入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和想法,因此也不能对大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共鸣和影响,没有真正促进大学生们从心底产生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深化思想世界观,不能很好提高大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

四是思政元素与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动象结合不够紧密,没有与习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紧密联系结合,没有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连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概括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个方面历史经验之一,二十大已经胜利召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我们在新时代应当牢记于心的思想理念。因此,要找出与大学体育的相关的古今思政元素和时代精神与思想,与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动象相结合,与习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紧密连结,深入融合,系统贯彻于大学体育教育训练之中。当前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每个人都身处新时代、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式风云变幻,大学体育教师应当留心观察当前和今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动态,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增加与时政和新动向相融合的思政元素与观点,深刻贯彻落实与时俱进的发展思想与发展理念,提高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理论的进步性与发展性,从而更好地将其运用于具体实践教学训练中去。

五是大学体育的考核评价没有体现思政成果,对于大学体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成效这方面,很难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大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接受程度与思政教育的影响成效做出一个具体而系统的评价,且较难制定出对此课程进行思政考核的标准。当前的大学体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技术与学生的体质发展,忽视学生的德育发展,这种缺少对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整体评估的评价方法恰恰制约了课程思政与大学体育教育的融合发展。其次,体育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过程难以量化,如果强制量化又将使“课程思政”变得形式化、功利化,违背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隐性德育教育的理念[3]。而对于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考核这方面,也很难确定这个考核的形式和考核的标准,从而导致大学体育教师们无法知晓该门课程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反响与影响,不清楚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何种程度,从而对教学的方法方式无法做出及时有效的改进和提升,也就谈不上大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进一步的深入融合了。

3.解决之道:优化教学设计、找准思政切入点

教学设计的内容和质量可以直接影响该课程所能达到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因此,大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方面是否适当,是影响课程思政深入大学体育教育之中的关键[4]。应当在传授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上,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专业内容将体育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在课堂设计中,做到有效精准的教学。可以对传统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流程与活动组织环节进行反思,通过建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方式,来促进思政教学改革与具体实际实践的有效融合[5]。在科技越来越发展的当今时代,应当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依托科技的手段对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利用VR等科学技术,拓展大学生的在横向和纵向的活动范围,使大学生能在有限的场地和条件中体验更加丰富的运动和场景,并在运动和场景中与思政元素和谐共处、相互交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大学生对大学体育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促进他们对思政教育内容更好地领会。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网络世界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堂。互联网上蕴含着海量网络资源和信息数据,因此,在创新教学方法时也应当注意到网络这一途径,可以依托大数据和网络资源,开辟出第二课堂,使大学生能在网络上体验到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感受大学体育教育的思政化,做到精准思政。

在思政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教学设计也应当延伸到课外作业、业余训练,使大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得以拓展和延伸,与社会面接触,融入生活,社会环境由于其本身具有多元性和全面性的特性,因而具有学校课堂教育所不具有的、独特的优势。在社会实践的环境和条件下,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具体地体会理解在课堂上所学习训练的内容,并将其直接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和反思。这样,借助社会的力量,可以开辟出教学实践的第三课堂,不仅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现实性,还能使学生对思政教育本身以及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感悟。

大学体育的课程思政教学,应当作为一个系统性教育教学工程来抓,要认真理解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要实现学科知识与思政内容的高度融合,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做到“授业”的同时完成“传道”这一重要任务,进而达到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一育人目标[6]。同时,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也是对体育教师的一个巨大挑战,这对教师在德育方面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体育教师在这方面也应当多进行学习进修,承担起在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责任与使命,积极践行课程意识形态和思政教育的要求。还可以通过交流研讨等其他渠道,提高挖掘体育思政元素的能力,整合思政元素,在教学方法方面,大胆开拓创新,利用好学校已有的各种教学资源[5]。为了更加激励体育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学水平和学习思政教育思想和理论,在校内、省内、国内都可以举行大学课程思政化、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课程的教师教学比武比赛,从而助推教师思政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好地保证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和人才储备。其次,可以查摆大学体育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教学情况,寻找合适的思政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教育得以科学、高效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思政切入点选择的好,可以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深化、升华教学内容,有时甚至达到使大学生们刻骨铭心的效果,而思政切入点选择的不好,在不该谈思政的时候谈思政、凸兀地谈思政,就有可能引起大学生情绪上的反感,不但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的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精心规划、认真思考、厘清思路,恰到好处的找好思政切入点,规划好思政内容,还应当在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中,及时抓住稍逊即逝的思政切入点,及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合理运用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弘扬体育精神,从“身”“心”两个方面的锻炼来实现体育课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最后,可以通过构建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思政改革的规范化制度,促进大学体育思政化科学高效运行,形成长效机制。科学构建课堂,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每个大学生和每个教师都是这个工作体系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思政无处不在,从而促进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的守护好大学体育教学课堂这块主阵地、主战场,以科学的方式方法、高效的组织形式、扎实的理论功底、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去推动、贯彻、完成好党的教育方针和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期望。

4.在大学体育课程考核中增加思政成份

考核是一根牵动每一个大学生神经的指挥棒,能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重视程度,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科学、合理的考核也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也能深入促进大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发展。考核分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思政教育的定量考核会使思政教育功利化、形式化,将隐性教育变成显性教育,只有定性考核比较适合于思政教育的考核。大学体育教育的定性考核就是在平时成绩这一部分,大学体育作为实践性课程,可以加大教学过程在考核中所占权重,从而有利于思政教育的考核,教师应当科学注明、记录学生平时训练情况,对大学生训练刻苦程度、训练的积极性、良好的训练习惯、训练效果的提升、训练的坚持性、同学对其的训练评价、意志品质的培养等诸多与思政教育有关的维度加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来,使平时成绩的定性考核能尽量真实反映每一个大学生平时上课与业余时间训练的情况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效果,从而使大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具有思政的成份。

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相对应的,要在遵循课程知识体系和思政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大学体育课程考核创新改革。要在大学体育课程考核中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创新考核形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政变化与思政提升的思维和能力,通过改革考核模式和考核各要素的权重,从考核的组织形与方式方法上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科学、高效的检验,优化考核过程,适当弱化定量考核部分权重,促进思政教育内容更好地与大学体育课程全面、全过程融合[4]。

5.结语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一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行动举措,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大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受教育者现有素质水平与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国民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之间存在差距的矛盾,也是我们国家德治与法治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大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他们的相向同行更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社会治理的完善进步、人民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进步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9),42-43.

[2].李长友,高校课程思政与数学结合的教学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6),116-117.

[3].赵峰,徐润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科技,2020,4(3),137-138+140.

[4].张铁雄,王玉意,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4(5),17-21.

[5].姜丙刚,耿海潮,潘纯洁,《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现路径[J].武术研究,2022,(7)9,141-143.

[6].张娟,周红萍,汪哲,基于立德树人的《体育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思路[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40(11),83-85+88.

猜你喜欢 大学体育深度融合思政教育 中小学教师助力深度融合的培训模式与实践教师博览·科研版(2016年9期)2016-11-23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新闻爱好者(2016年10期)2016-11-18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思维引导”法在高职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教学中实践效果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大学体育网络化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大学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渗透与实践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9期)2016-11-09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9期)2016-11-09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2016-11-05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2016-11-05

推荐访问:教育 融合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