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扶阳罐温经通络法在小儿肺脾系疾病中的应用

张毅贤 王广青

摘要:扶阳罐疗法作为绿色疗法在儿科外治中应用越趋广泛,现根据近些年其相关临床研究及作用机理分析,可发掘除已知的小儿肺炎、迁延性泄泻以外的,更多肺脾系疾病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小儿肺脾系疾病;
扶阳罐;
温阳通络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7-0001-03

扶阳罐疗法是众多中医外治法中的新兴疗法之一,亦为传统罐法、灸法、刮痧、砭石疗法等的传承产物。除了具有温阳通络、散寒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外,还能避免出现同为外治法中穴位贴敷治疗时使用药物或胶布过敏等的弊病,以及针灸疗法中患者对针刺的恐惧。《理瀹骈文》日:“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扶阳罐“以罐代药”“以罐代手”治疗,已在痛经、腰痛、小儿肺炎、迁延性泄泻等多种疾病中广泛使用,疗效显著,目前笔者认为在小儿肺、脾系疾病中扶阳罐外治治疗尚有更多可行之处,由下分析。

1 扶阳罐的简介及操作方法

扶阳罐以砭石、陶瓷为基底作用面材质,具有走罐、温刮、温灸、推揉等作用,并同步实现磁疗、红外线、热能的导入,应用治疗具有温阳散寒、通络祛瘀、扶正祛邪之功效。治疗前先接上电源,对扶阳罐进行5 min左右的预热,当温度达到45~50℃时(或以手背试温合适时)切断电源或保持恒温状态,并在施术部位涂上适量凡士林,施术方式可选用温刮、温灸、温推、温拔、温、点按[1],扶阳罐操作方面要注意几点:一是手法柔和,罐底陶瓷面或砭石面贴紧皮肤,着力深透;
二是肌肉浅薄处和丰隆处要区分对待,手法力度宜由轻至重,频率适中不可过快,以患儿耐受(安静、不哭闹)为度。治疗期间患儿不宜受风,不强求出痧,治疗结束饮用一杯暖水,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排除毒素。每次治疗时间为20~30min,每周3~5次。若皮肤出现泛红或红斑无需特殊处理,待其自行消退即可。

2 扶阳罐临床应用及温阳通络法临床拓展

2.1 扶阳罐的临床应用 扶阳罐作为现代中医外治产物,设计合理,作用多样化,操作简单化,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王煦喆等[2]研究扶阳罐对阳虚质亚健康人群的调理显示,对比辅灸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方倩等[3]应用扶阳罐外治法治疗功能性腹泻(脾胃虚弱型)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且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使用益生菌口服对照组。张雪荣等[4]应用扶阳罐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临床疗效肯定,主证及次证中食量、食欲、面色无华、腹胀以及大便不调等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何丽等[5]研究发现扶阳罐与针灸治疗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相关生活质量,且扶阳罐在提高生活质量上优于针刺。陈芳[6]临床研究扶阳罐治疗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恢复期时表明,复感儿患病率下降,收效良好。石文英等[7]应用扶阳罐治疗与应用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均获得良好效果,其中扶阳罐疗法在减少副作用发生率以及控制痛经复发率上均较布洛芬有优势。

2.2 温阳通络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扶阳罐作用主要综合罐、灸、刮等疗法机理,主要原则在于温阳、通络。临床中尚有许多疾病未用扶阳罐治疗但治疗原则同样为温阳通络,由此可以拓展扶阳罐更多的临床用途。张鸿雁等[8]应用温阳通络法外治可提高小儿支气管肺炎阳虚痰瘀证的治疗疗效,进一步改善患者咳嗽日久、痰白稀、神疲气短、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等临床症状,减轻炎症因子的水平。刘长云[9]应用温阳散结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时得出结论,温阳可有效改善患儿腹痛、恶心的临床症状,减少发作并促进康复。姚俊丽等[10]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运用温阳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起到积极作用。

3 扶阳罐治疗小儿肺脾系疾病作用机理分析

3.1 温阳扶正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指出“不知儿科用苦寒药,最伐生生之气也”[11]。生生之气乃阳气所属,临床中过度使用抗生素或苦寒药物治疗均有损伤阳气之害。顾护阳气,温阳以调和阴阳,达扶正祛邪之效乃扶阳罐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重要观点体现。江育仁[12]认为小儿体非盛阳而是稚阳,阳气即作为小儿生长发育的动力,又体现抗病恢复的能力。临床凡见阳气不足的证候,必须及时采用温阳扶正法治疗[13],即在未病时该注意顾阳,避免感受寒湿或暴汗而伤阳,患病时该重视扶正固阳,慎防阳气耗竭而虚衰。基于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的体质特点,阳气未充,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肺脏娇嫩,难调而易傷也”,则外易为六淫、疫病所侵,肺系疾病以鼻鼽、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见;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因“脾常不足”,运化功能未成熟,内易为痰湿、饮食所伤,则脾系疾病以呕吐、泄泻、食积、厌食等多见。肺脾本乃母子关系,起病可为先后、可为同病,应用扶阳罐疗法在相应背俞穴走罐刺激,热力直达脏腑,温煦肺脾,起到良好的温阳、散寒、化痰湿之功效,应用于肺、脾系疾病中寒证、痰证及湿证等易伴有阳气不足的证型,但在临床应用前须辨别阳气不足的表现,包括神疲、面白、舌淡、指纹红、肢冷、溲清、便溏等,症见一二方可大胆施用,最后达到扶正祛邪,培土生金,脾健而肺气固,则病少体康。

3.2 温经通络 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为沟通联系、调节平衡、运行气血等。“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即所谓体表的某一部位和体内一定脏腑之间存在着内外统一关系。经脉及络脉具有散布、灌注气血至各个脏腑、官窍、腠理及经络本身的作用,各脏腑、官窍、腠理及经络本身通过气血濡养,则能发挥各自的功能,达到身强体健,自然能够抵御外邪入侵及加快病后治愈。卢崇汉教授认为“人身之疾病虽多,重点却在太阳、少阴两经,太阳经为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邪犯太阳是疾病的第一阶段。”在小儿治疗部位的选择中,肺系、脾系疾病均以背部经穴为主,主要包含为督脉、夹脊及太阳经穴等。背为阳,其中督脉为诸阳之会,有激发全身阳气之功,温化阴寒之效[14]。夹脊穴是各条经络、经筋所通之处,亦为脏腑之气灌注、汇聚于体表之处,刺激夹脊穴可以起到振奋阳气的作用。在《灵枢·背腑》中指出:“五脏愉皆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督脉旁经过足太阳经,且与足太阳经重叠,二脉相交阳气旺盛,为全身经气交通所在。《灸经图》提到足太阳经其所载腧穴可治疗风劳项强、咳逆、伤寒、痞气、泄利、腰脊疼痛、大小便难、赢瘦少气、腹中雷鸣、食不消化、小肠绞痛、不能食饮等疾病[15]。扶阳罐疗法于体表按经循行刺激,机体接受此类经气传递信息至相应的脏腑,并根据信息的性质和强弱程度的不同,产生或补或泻的作用。另外,在患病时,机体阴阳平衡遭到破坏,通过经穴配伍扶阳罐温煦、强弱刺激以激发经气循行传递,调畅气血,调节阴阳,扶正祛邪,使机体转归阴阳平衡,最后达到治病祛邪的目的。

4 小结

小儿胸背壁薄,肌肉组织尚未丰厚,组织的透过性较好,又基于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扶阳罐外治法可达到很好的治疗疾病的效果。其作用迅速,直达病所,在损伤(烫伤)极低的治疗中取得疗效,同时能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破坏,更能为拒服药物治疗的患儿提供治病方法,且在治疗过程中无燃烧艾绒产生烟雾的弊端,亦无艾绒灰脱落引发烫伤的危险,更易于被患儿及家长接受。扶阳罐操作及携带方便,未病可先防,即病可治病,病后可调理,可以在小儿众多肺、脾系疾病中发挥良效:鼾证、鼻鼽、咳嗽、肺炎喘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泄泻、腹痛、厌食等,辨证属风、寒、痰、湿、瘀,或阳气不足者,即可应用扶阳罐治疗。

参考文献:

[1]胡木明,李太泉,李迎红.扶阳罐“以罐代手”在亚健康调理中的运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56-657.

[2]王煦喆,唐雨兰,李铁浪.扶阳罐对阳虚质亚健康人群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3):65-67.

[3]方倩,曾富坤,宋家薇,等.扶阳罐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9):95-96.

[4]张雪荣,刘晓鹰.扶阳罐配合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证)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9):1838-1839.

[5]何丽,丁德光.扶阳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5):164-165.

[6]陈芳.扶阳罐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05:37-38.

[7]石文英,章薇,郭鳳英.扶阳罐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10):1867-1869.

[8]张鸿雁,雷锐.温阳通络法针刺治疗阳虚痰瘀型小儿支气管肺炎50例[J].环球中医药,2019,12(9):1425-1427.

[9]刘长云.温阳散结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3):77-78.

[10]姚俊丽,高志强,陈黎,等.浅谈温阳法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J].新中医,2017,49(2):158-159.

[11]清·吴鞠通.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77.

[12]汪受传.江氏中医儿科学术流派温阳学说的认识与临证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16,12(4):6-8.

[13]汪受传,林丽丽.江育仁教授对温阳学说的传承与创新[J].中医儿科杂志,2019,15(2):1-4.

[14]孔莹,周猜,曾白玉,等.浅谈至阳穴治疗胸痹[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6):58.

[15]赵小强,田永衍,胡蓉.敦煌《灸经图》足太阳经理论研究[A].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上海针灸杂志》、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第十七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上海针灸杂志》、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中国针灸学会,2014:3.

(收稿日期:2022-02-25)

推荐访问:浅谈 小儿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