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播音主持专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学科建设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播音主持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被捧在“神坛”的播音员主持人逐渐丧失了其地位,播音主持专业也不复往日荣光。新媒体时代“去主持人化”“主持人边缘化”的趋势逐渐增强,AI主播的出现对播音员主持人地位的冲击也不容小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的未来之路究竟在何方、播音主持学科建设需要进行哪些调整等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答。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对播音主持学科进行总结分析,追本溯源,厘清脉络,并为播音主持专业未来发展提供可行建议。研究发现,播音主持学科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具有特殊的时代性,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学科建设上的调整。因此文章建议,播音主持学科要进行进一步的革新与升级。在专业建设上,要拓展学科边界和学科视角,还要引进历史维度,做到相时而动。在学科发展方向上,要顺应人机共存的趋势,用共赢思维把握主动。夯实理论基础,在把握技巧之“实”的同时兼顾理论之“虚”。同时在人才培养上,要广泛招录、垂直培养,做到实践性与理论性兼顾、人格化与个性化并重。综上,文章站在传播学视角,为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供可行的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播音主持;
学科建设;
人才教育;
专业建设;
口语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2.2;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 -0190-04

一、追本溯源:播音主持的“起”与“源”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出了属于“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声呼号,从此播音主持专业开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迹可循[1]23。战争背景下带有政治属性与宣传使命底色的广播事业应运而生,当时的广播事业以“宣传党的主张、揭秘敌人的阴谋、教育和动员人民”为主要任务[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的主要任务转向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年12月5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身份从“战斗的号角”转变成了“政策的宣传员”[3]。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广播开始追求开放包容与特色创新。20世纪80年代初,主持人的出现成了广播事业的一个新气象[4]。此时的播音主持业界呈现出“主持人话语中体现出对人格独立平等、个性自由发展的追求”[5]以及“从传播者本体向受众本体转变”的趋势[6]。21世纪以来,随着传媒市场化和技術的发展,传媒领域涌入了众多非专业者进行“平民化传播”,这渐渐导致了一种极端平民化的状态:泛娱乐和低俗化降低了播音主持队伍的素质与整体水平,对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2016年启动了“播音员主持人导师计划”,旨在提升播音员主持人队伍整体品质,重塑声音形象[1]27。

通过对人民广播事业的追本溯源,可以窥见,播音主持专业必然伴随着时代的底色。在广播与电视繁荣发展的时代,播音主持与时代之间以相似的频率“共舞”。而随着广播和电视时代的落幕,作为广播电视“代言人”的播音员主持人也难逃时代洪流。因此,顺应时代发展而产生壮大的播音主持学科,应践行学科重塑的实践,“破除”播音主持原有的内涵与外延,将其放入新的时代语境中重新理解,尝试建立播音主持学科在当今时代的新理解,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多维驱动:播音主持的“路”与“桥”

一个学科的合理性,在于其生存能力,其中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科深度、宽度、厚度与高度。我国的播音主持学科起步于抗日战争时期,是诞生于传媒实践的新兴学科,具有理论与历史上的“先天不足”;
后繁盛于广播电视时代,由于媒介的划时代变化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表现为现实里与发展中的“后天乏力”[7]162。因此,若想在媒介变革的时代消除学科建设的不安,重新夺取主动权,既要补齐历史短板,明确学科发展建设的规律与脉络,又要正确分析当今的时代背景,正确理解与技术之间的微妙关系,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找到学科长远发展的本质驱动力。

(一)专业建设:博采众长,关照时代

1.拓展学科边界和学科视角

播音学科正在吸纳众多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架构服务于自身的学科建设,这是一种推人及己的策略。在学科边界模糊、学术研究开放、个体研究自发的情况下,很难以个人的力量为一个学科进行有目的地擘画和建构。通常来说,对事物的认同往往取决于不同个体的“共同视角”,而学科交叉、视域融合的学术共同体能够形成专业建设的合力、促进专业发展的共同探索,从而凝聚各界共识、产生影响[7]162。

因此,在专业建设方面,播音学科可以大力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借鉴其他学科的视角来反观自身,明确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内涵与外延,发挥播音主持学科的专业优势,在信息时代进一步凸显专业性,做好信息的把关与舆论的引导工作。同时,也将专业知识拓展到学科外延,与其他学科实现关照与互动,不孤芳自赏,而是要通力合作,将自己从封闭的学科空间里解放出来。

2.引进历史维度,时代相时而动

我国的播音主持学科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时代的产物,其发展也必将伴随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引进纵向维度,正确分析历史发展过程中学科发展的规律,准确掌握当今时代发展趋势与特点,根据时代要求不断调整播音主持学科的专业定位,乘时代之势,借时代之力,对规律进行灵活、与时俱进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时代,如麦克卢汉在《传播的偏向》序言中所讲,“电子技术强调的是没有边缘的多中心,聚焦全身心介入且凝聚力强大的部落模式,宠爱的是整合及有机”[8]。口语传统在印刷时代、广播时代之后的电子时代又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可以说,电子时代的到来为口语传播再次创造了有利的场域。而播音主持是当今口语传播形态的典型代表,应当抓住机遇,在口语勃兴的时代乘势而上。主持人口语传播的信息是由多变的社会事件和新闻人物构成的,因此播音主持活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口语传播活动[9]。也就是说,播音主持专业作为口语传播的显学,可以从口语传播中获得启示。如张政法所说,口语传播教育分为语言功能、语言功力、语言样态这三个由深到浅的维度[10]。播音主持可以从中借鉴“分层施策”的思路,进行分层的专业教学革新。

首先,在语言功能方面,播音主持教学要充分发挥语言思维、交际与审美的三个基本功能,使学生能够有逻辑地组织语言、表达思想,在不同的场合能够采取合适的口语交际策略进行交流,并且在这两个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还能兼顾语言的审美功能,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

其次,在语言功力层面,训练学生在不同的语境和情境下展现深厚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最后,在语言样态层面,进行专业化的垂直领域细分,提高某垂直领域的专业化程度,培养专业人才。

(二)发展方向:人机共存,把握主动

1.顺应趋势:人机共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技术的依赖与日俱增,技术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异化”。尼葛洛庞帝认为,“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空间中……人们摒弃理性的反思转而追逐一种感性的狂欢”[11]。可悲的是,虽然新媒体使人本身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异化,但是人们却难以摆脱对新媒体技术的依赖,甚至反过来被自媒体技术支配、奴役[12]。因此,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人们有着对技术无法摆脱的依赖和对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隐忧,这反映了新媒体时代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巨大的技术隐形权力的对面,需要某种人文指向的制衡,使作为中间人的受众可以重新适应新媒介环境中的新身份和新状态。这个角色可以由主持人来担任,因为没有更好的角色可以像主持人一样,既作为受众视角中“屏幕上的存在”,又作为技术视角中“人的存在”,同时承担着技术与人的双重功能。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机共存的趋势将势不可挡,主持人人格化传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2.把握主动:共赢思维

融媒体时代,技术的影响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人与技术的关系需要进行新的调整。

首先,播音主持要以技术为“师”,积极学习新技术,提高信息时代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其次,播音主持要与技术为“友”,辩证地看待技术带来的挑战,运用人机共存的理念,创新思维方式,化挑战为机遇。最后,播音主持要以技术为“器”,把握技术使用与发展的本质特征与规律,不被技术领跑,而是变被动为主动,让技术为己所用。时势如此,应该摒弃“如何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零和思维,而应该秉持“如何才能与人工智能更好合作”的共赢思维,让人工智能分担“流程最优化”“效率最高化”的职能,促使播音主持学科将教学重点调整到具有更高不可替代性的“人格化”“共情力”“人际感知”的培养上。

主播的身体是完全在场化的,觀众可以通过主播的语言本身、语音语调、身体语言和表情理解主播想要表达的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与主播进行实时、同步互动[13]。直到有一天,当人们看到虚拟主播与真正的播音员同时出现在屏幕里,不会苛责虚拟主播“不够像真人”的“技术感”,也不会过多关注真人主播“准确性不如AI”的“专业度”,而是看他们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将技术感与人文关怀巧妙融合,实现屏幕前受众的“虚拟在场”。

(三)教学改革:以人为本,虚实并重

1.育人:人格化与个性化并重

当今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主持人的功能属性从“技术”走向“人文”。曾经标准化与模板化的“主持语态”失去了受众市场,信息时代的人们需要的是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性、审美的独特性与传播内容的平民化。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应该把人才培养的重点从技巧转向人本核心,将处理稿件的能力提升为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主持人培养目标从培养一群相似的主持人转变为培养与众不同的、有专业性又有特点的独立个体。

因此,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上,应该调整培养重点,将学生看作是有生命的鲜活个体,以人为核心,注重人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处理关系的能力,控制场面的能力以及随着时代变迁依旧能掌握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同时还要时刻铭记主持人作为人格化信息交换机制的本质,以及信息时代主持人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2.教学:实践性与理论性兼顾

播音主持学科的教学以实践为主,多年来形成了“重技巧、轻理论”的传统。大众对主持人的印象浮于表面,“能说会道”多于“言之有物”。过于重视实践的模式导致了千人一腔的刻板效果以及只会闲谈,没有思想的“智力抑制”现象[7]163。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播音主持就难以从中介性、工具性、技术性的桎梏中跳脱出来。

因此,播音主持在近年来的探索中,正在努力补齐理论短板,丰富自身的理论内涵,夯实理论基础。应当增加通识教育、文学教育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占比,提高学生的理论内涵和文化修养。此后,播音主持专业应在此道路上继续深耕实践,由显性的技巧之“实”,深入到隐性的理论之“虚”,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进行综合的理论观照。

(四)人才战略:广泛招录,垂直培养

1.人才引进:综合性与多样化

自2021年开始,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类本科招生简章中,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之外增加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双语播音主持方向)这个专业。2022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中朝、中韩双语播音方向。2023年,在2022年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西双语播音方向。这些新增的专业虽然名字包含“播音主持”的字样,但是并不属于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而是属于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因此可以从中看出一个趋势,即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引进正在趋于国际化与多样化,人才引进的渠道进一步拓展,这将导致播音主持专业的生源结构呈现出综合性的特点。这种对人才引进策略的调整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有利于从更广泛的领域为播音主持专业吸纳多样化人才。

未来,这种人才引进的趋势将继续不断发展,播音主持专业将吸纳更多跨专业人才,这些学生将在自身所具备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播音主持专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成为特定领域的播音主持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垂直性与专业度

从人才培养的具体课程设置来说,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例(见表1),如今课程的重点偏向于基础课,也就是语音发声与创作基础这两大部分,此部分的训练目的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大三之后分为新闻和综艺两大方向,进而再让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专项课。其中,口语表达课程类别教学时间跨度大,涵盖内容广。近年来引进了脱口秀训练内容,但专项训练并不精专,因此往往不够透彻。游梓翔教授指出,口传行为与口传学术可能演变为四个专业,分别是广电公众传播、广电说话、个人媒介传播、媒介关系传播[14]。

笔者根据学习经验以及对如今媒介环境的考察,建议对播音主持专业的方向进行进一步划分(见表2),这种分类是以播音主持行业的需求为标准,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为专业垂直领域输送更加专业的人才。

在教学设置上,建议继续维持通识专业课的重要地位,打好基础,在通识专业课教学周期完成之后进行方向的分流,并对口语表达的内容进行拆分处理,形成并驾齐驱的多项专项课。选择新闻方向的学生继续深化不同类别新闻的学习(时政、民生、财经、文体等),并在新闻播报的基础上增加新闻评论、新闻采写等内容。以“记者”为目标培养具有较高新闻素养的新闻播音员以及新闻主持人,其他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类别进行学习。

每个方向分类之中的具体专项课应根据本类别的特点和训练目的,首先开展此类别中的通识教育。例如,在视听艺术这个方向之下,分为综艺主持、演讲、辩论三个小类别,这三种口语传播活动都要强调语言表达与身体动作的配合、临场反应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因此,选择视听艺术方向的学生都要完成即兴表达训练、形体训练等通识教育,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特定类别开展分课教学,由此来增加人才培养的垂直性和专业度。

三、结语

本文从播音学科发展历史的视角,对播音主持专业进行了追本溯源,发现了播音主持学科所特有的实践性以及时代性。

与时代相伴而生的播音主持专业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进一步的革新与升级。在专业建设上,播音学科要推人及己、取其精华,拓展学科边界和学科视角,还要引进历史维度,及时调整,做到相时而动。在学科发展方向上,播音学科要顺应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处理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实现人机共存,把握主动权,用共赢思维取代零和思维。在教学改革上,播音专业要做到实践性与理论性兼顾、人格化与个性化并重。在人才战略的调整上,播音专业要在引进时增强综合性与多样化,培养时提升垂直性与专业度,适应市场的要求以及时代的变化,培养垂直领域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贵武,王彪.从宣传鼓动到服务引领:人民广播播音主持近80年之嬗变[J].中国广播,2019(12):23-28.

[2] 曹海鹰.我国播音风格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88(5):13-21,1.

[3] 徐光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14.

[4] 曾广星.横空出世:广播“珠江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2-24.

[5] 於春,李娜.主体性建构:改革开放初期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转型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8):110-114.

[6] 白玲,申启武.从“珠江模式”到跨越式发展:广东广播改革开放30年历史回顾[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11-13.

[7] 张政法.播音主持学科新理路:理念、定位、结构[J].現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1):161-163.

[8] 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序言.

[9] 李亚铭.口语传播视域下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改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10):154-155.

[10] 张政法.正本清源:口语传播教育的三重维度[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9(39):153-155.

[11] 胡泳,范海燕.数字化生存[J].中国信息化,2017(2):97.

[12] 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140.

[13] 喻国明,徐子涵,李梓宾.“人体的延伸”:技术革命下身体的媒介化范式: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21(8):11-13.

[14] 林玉佳.新媒体时代口语传播学的探索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8(2):5-6.

作者简介 梁子才淇,研究方向:应用传播。

猜你喜欢学科建设播音主持专业建设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分析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服务地铁工学结合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推荐访问:学科建设 播音 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