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翻译中的术语转移研究:基于过程文档的描述

摘 要:术语是学术语篇学术性的重要表征。翻译学界大多关注如何忠实再现术语,并未探究译者的术语转移,即变通翻译原文术语的现象。文章以三部译著的过程文档为基础,描述了译者的术语转移实践。研究发现,术语转移包括术语弱化和术语强化。在研究案例中,术语弱化以释义和普通化为手段,术语强化以浓缩、创造、借用为手段;
术语强化数量明显少于术语弱化,这证实了翻译的明晰化假说。同时,对比译者稿与编辑的校对稿发现,编辑对译者的术语弱化和术语强化均未进行实质性干预,这显示出译者翻译术语的自主性。

关键词:术语翻译;
术语转移;
术语弱化;
术语强化

中图分类号:H083;
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2.007

Terminological Shift in Academic Translation:
Descriptive Study Based on Processing Manuscripts//ZHENG Jianwei

Abstract:
Terminology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ism of academic discourses. The faithful rep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s terminology has remained focal in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seldom addressed the shift of terminology, flexible translation of the source texts terminologies. Based on the processing manuscripts of three books from Collected Translations of Belt and Road Studies, 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translators terminological shift. Its found that terminological shifts includes terminological attenuation and intensification; terminological attenuation is realized by paraphrasing and commonization, while terminological attenuation by condensing, creation, and borrowing; the formers larger number than the latter justifies the hypothesis of explication; an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manuscript with the editors proofreading manuscript indicates that the editors didnt impose any substantive interference with the translators terminological attenuation or terminological intensification, which reveals the initiative of the translators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Keywords:
terminological translation; termi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terminological attenuation; terminological intensification

收稿日期:2022-11-30  修回日期:2023-03-1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翻译出版生产的规范体系研究”(B2021087)

0 引言

学术性是学术著作区别于大众读物的典型特征。术语是学术性的重要表现和实现手段。《语言学百科词典》将术语定义为“各门学科为确切表达本领域内的概念而创制和使用的专门词语”[1]。刘青指出,术语是用在特定的学科领域,称谓一个学科概念并代表外部客体的语词单位,术语具有单义性、科学性、定义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主要为名词(词组),但也包括一些形容詞、动词等实义词(词组)[2]26-33。作为学术性增量,术语是学术著作翻译最应谨慎对待和最难处理的对象之一。

对于已流入目的语的术语,译者可直接借用已有的翻译。但是,对于原文术语的不同目的语版本,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专业语境进行选择。专业语境是“特定行业的术语、话语结构、表达习惯等一整套自然的、社会的和思维的网络”[3]63。同一术语在不同学科中可能有不同的译法。例如,“schema”在传播学中译为“基模”,而在语言学中译为“图式”。此外,专业语境不仅具有专业性,也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即任何专业语境都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术语必然具有时间性,如“science”从译为“格物”到“科学”,“metaphysics”从译为“玄学”到“形而上学”,“sociology”从译为“群学”到“社会学”。术语也必然具有空间性,如港台地区将“adaptive conformity”译为“适应性合模”,将“acculturation”译为“濡化”,而大陆则分别译为“适应性从众”“文化适应”[4]。

对于目的语语境中未被认可或不存在的原文术语,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策略,原则如准确性、可读性、透明性[5],系统-可辨性[6],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极似性[7],准确(理解与表达精准)、循规(遵循行业规范)、入行(符合行业说法)[3]278;
策略如异化、异化加注、归化、归化加注以及异化归化并用[8],音译、形译、音意兼译、形意兼译、音形意兼译[2]205,“格义”“别赋新义”“转外音为熟语”[9]。

这些研究文献从规定性角度设定术语的翻译原则、策略和方法,绝大多数以对等为标准,原文作为术语的属性在译文中得到保留,即以术语翻译术语。这种术语再现的思维在术语翻译实践和研究中广泛存在,是译者忠实于原文的体现。然而,在实际的翻译案例中译者不一定完全遵循这种术语对等再现的标准。译者可能将术语译为普通表述,或将普通表述译为术语,这可称为“术语转移”。本文以“国外‘一带一路研究译丛”三部译著的过程文档为基础,系统考察译者变通翻译术语的现象,发掘译者进行术语转移的形态和自主性。

1 研究案例与方法

本文的分析案例选用“国外‘一带一路研究译丛”(2019年出版)的三部学术译著:社会学著作《尼泊尔冲突后的社会转型:性别视角》(简称《社会转型》),译自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Post-conflict Nepal:
A Gender Perspective,由国际著名出版社劳特利奇出版;
政治学著作《欧盟—俄罗斯关系1999—2015:从亲密到对抗》(简称《欧俄关系》),译自EU-Russia Relations, 1999—2015:
From Courtship to Confrontation,同样由劳特利奇出版;
历史学著作《长期视角下的东南亚环境、贸易与社会》(简称《长期视角》),译自Environment, Trade and Society in Southeast Asia:
A Longue Durée Perspective,由国际著名出版社博睿出版。

由于译著由译者和编辑合作完成,仅观察最终出版的译著无法回溯译者的作用,包括术语翻译是否完全由译者生成以及编辑对译者进行术语翻译的干预程度。因此,本文获取了这三部译著的原文、译者稿(译者提交出版社以备首次正式编辑校对的电子稿)、校对稿(标有编辑校对符号的纸质稿)和出版稿。通过比对原文,采用NVivo软件在译者稿上标注译者的术语转移现象,同时比对校对稿和出版稿以检查译者的术语转移受编辑干预的情况,揭示译者进行术语转移的自主性。

2 术语转移统计与描述

在学术翻译实践中,术语转移现象大量存在,译者能动性得到极大体现。一方面,译者有时将术语译为非术语的普通表述,原文术语经过翻译后学术色彩变淡,可称为“术语弱化”;
另一方面,译者可能将普通表述转化为术语,以增强译文的学术性,可称为“术语强化”。术语转移是译者对术语翻译进行调控的表现,揭示了译者拥有丰富的学术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指涉知识、能力和秉性,是一种知识形态或内化的代码或认知习得[10],而学术文化资本是特定学科或专业的文化资本。田海龙认为,译者相对于编辑的优势体现在译者对特定术语更深刻的理解上,这种理解构成译者在翻译出版过程中的权威[11]。本研究案例存在大量术语弱化和术语强化现象,各自翻译方法呈现差异化特征,但编辑干预所反映的译者自主性趋同。

2.1 术语弱化

术语弱化指原文术语经过翻译后学术色彩变淡。根据标注统计,《社会转型》《欧俄关系》《长期视角》存在不少术语弱化现象。译者大多将术语翻译为普通词语,可称为“普通化”;
有时也采用释义法,用短语对术语进行解释(见表1)。

通过标注发现,三部译著的术语弱化现象分别有9、12和22项(含重复数)。译者进行术语弱化的主要方法是普通化,占67%;
另一种方法是释义,共15项。被弱化的术语包括动词、形容词(词组)、名词(词组),这些术语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修饰语、宾语或主语等。在《社会转型》中,被弱化的术语主要为社会学术语,特别是“embody”(embodied或embodiment),共出现14次。译者5次将其译为“具身”,即术语被译为术语,如将“embodied conditions”译为“具身化条件”;
9次译为具体(embodied)或体现(embodiment),如将“Habitus is the  embodiment of those rules”中的下画线术语译为“体现”。可见,术语弱化是译者翻译术语“embody”的主要方法,原因在于译为“具身”(特别是作为名词)晦涩难懂。例如,若“embodiment”直译为“具身”,“惯习是这些规则的具身”语义模糊。《欧俄关系》中弱化的术语多为政治学术语,例如名词短语“normative gap”被译为“在确立何种规范问题上……差距”而非“規范性差异”,同样是由于该表述晦涩难懂。《长期视角》的术语弱化现象较少但也很有代表性,“moisture-retentive”是原作者将普通词语进行术语化的合成词,译者将其普通化为动宾短语“能有效保持水分”,“female celibacy”的术语化色彩浓厚,译者也没有译为术语“女性独身率”,而是译为更具可读性的短语“独身女性的存在”。术语弱化是在术语无法直译为术语或直译后的术语难以被接受的前提下进行的,术语弱化虽然销蚀了词语的学术性,但基本实现了语义对等。

编辑对译者的上述术语弱化没有任何实质性修改,仅对《社会转型》第5项、《欧俄关系》第3项和《长期视角》第3项的措辞进行了细微修改,这反映出译者的术语转移是一种相对自主的调控行为,即译者对术语的翻译能够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编辑的干预较少。虽然学术色彩被淡化,但原术语的目的语表述通顺自然,不违和上下文语境,也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术语的内涵。《社会转型》和《长期视角》的译者在访谈中表示,将这些术语进行弱化处理,很大程度上源于译者没有找到能够兼顾忠实原文与迎合读者的翻译方法。

2.2 术语强化

术语强化指原文的非术语表达被翻译为术语。译者为增强表达的学术性,要么将普通表达进行文字浓缩(浓缩法),要么创造新的学术词语(创造法),要么借用其他学科的术语(借用法)来传达原文的非术语表述(见表2)。

表2显示,《社会转型》的术语强化现象有2处,《欧俄关系》2处,《长期视角》5处。术语强化现象的存在表明,三部译著的译者都具有学术化译写的内在动力,这是学者在长期的学术论文写作中形成的惯习。《长期视角》第4项的浓缩法和《社会转型》第2项的创造法是典型的术语强化现象。《长期视角》第4项的原文“to calm the liver and clear the vision”为援引Bernard E. Read所著《中药》(Chinese Materia Medica)的内容,从中文翻译而来,译者将其翻译为汉语已有的四字格术语“平肝明目”,增加了学术色彩。《社会转型》第2项原文“we feeling”为非术语表达,具有口语化特征,译者将其译为“同群感”而非“自我感觉”,极具术语色彩。比较而言,浓缩法实现的术语强化数量最多,所得术语的学术色彩和陌生性低于创造法。不过,创造法所译术语也可能因陌生引起编辑的疑问求证,从而促成译者与编辑的协作,而非译者的调控。术语强化的第三种方法是借用法,即《长期视角》第5项借用绘画学的术语“画意”来翻译“painted opinion”,借用法所体现的能动性介于浓缩法与创造法之间。

对比译者稿、校对稿与出版稿发现,译者的术语强化行为均未受到编辑的干预,包括学术色彩最为浓厚的创造法。这表明编辑比较认可译者的学术能力,这种能力建立在译者拥有更多学术文化资本的基础上。三部译著的译者均为外国语言与文化领域的博士和学者,职称为副教授及以上,长期从事相关学科研究,积累了大量学术文化资本。三部译著的编辑均为学士,很少从事科研,学术素养低于译者,习得的相关学术知识少,相关学术文化资本较少,编辑对术语翻译的话语权自然低于译者。

3 结语

学术翻译中的术语转移现象并不鲜见。术语转移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自主性变通翻译的体现。译者进行术语转移是否具有自主性可以通过追踪编辑的校对稿和出版稿得以确认。在本研究案例中,编辑仅对译者的少数术语弱化进行了措辞修改,表明译者进行术语转移具有较高的自主性。

研究发现,译者通过普通化和释义方法实现术语弱化,通过浓缩、创造、借用方法实现术语强化。从无论总体译著统计还是单个译著统计来看,术语强化明显少于术语弱化,这证实了Blum-Kulka的明晰化假说,即译文以更为清晰和明确的方式再现原文信息,译者对原文信息的阐释导致译文冗余程度提高[12]。这也可能与译者背景有关,即外语专业出身的译者和其他学科出身的译者所体现的术语转移特征可能存在差异,这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戚雨村. 语言学百科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26.

[2] 刘青. 中国术语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方梦之. 应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

[4] 张慧宇. 翻译对比及跨文化启示[M]. 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56.

[5] 姜望琪. 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 上海翻译,2005(S1):80-84.

[6] 侯国金. 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2005)[J]. 上海翻译,2009(2):69-73.

[7] 信娜. 术语翻译标准体系刍议[J]. 中国科技翻译,2011(2):24-27.

[8] 谭卫国. 论中医术语的翻译策略[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3(1):123-128.

[9] 徐广东. 跨文化传播中术语翻译策略解析:以“公义”释义为例[J]. 外语学刊,2019(3):123-126.

[10] BOURDIEU P.The Form of Capital[C]//RICHARDSON J G,ed.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Greenwood,1986:243.

[11] 田海龙. 从语境模型到译者模型:一个探究译者如何决定译文的质的研究案例[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5):14-24.

[12] BLUM-KULKA S.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C]// VENUTI L,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2000:298-313.

作者简介:郑剑委(1988—),翻译学博士,福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出版、翻译传播。在The Translator、Pragmatics and Society、Communications、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等S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篇、书评3篇,在《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语言战略研究》《华文文学》《山東外语教学》《中国科技翻译》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通信方式:zjw@fzu.edu.cn。

推荐访问:术语 转移 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