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4篇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基础,《xx—20xx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4篇,供大家参考。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14篇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为基础,《xx—20xx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认真贯彻教育部提出的“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思想精髓。xx年是我校示范建设的验收年,是检验我校各项工作的丰收年。心理中心将以此为契机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深化推广我校心理健康优秀成果——阳光“123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在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法,寻找有效载体,拓宽教育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和谐成长环境。

二、具体目标

1、重视心理咨询室日常工作,让常规工作制度化。

2、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让必修课程精品化。

3、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平台,让心理知识普及化。

4、做好辅导员、心理委员培训工作,让兼职人员专业化。

5、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走好普查工作,让新生心理健康情况明朗化。

6、完善心理教育工作人员结构,让管理机构合理化。

三、主要工作

(一)、重视日常工作做到润物无声而解渴

1、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切实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严格实行面谈咨询预约制,由朋辈咨询员负责预约登记,限定每次咨询的人数及时间。周一到周五上午8:00—11:30下午14:00—17:00周六上午8:00—11:30为来访接待时间,可以预约中心的任意咨询教师面对面咨询。周一到周日晚上6:00—9:00安排咨询教师轮流值班接待来访、接听热线、网络答疑。为避免某些学生因性格原因不愿意面对面咨询的客观情况,积极开拓非面对面的个体咨询方式,如qq咨询,阳光心理信箱咨询,在线咨询、电话咨询、阳光心理热线等。充分重视日常工作做到润物无声而解渴。

(二)、实现心理教学多样化,提高心理教育质量。

本学期,我们心理健康教研室将承担近7000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教师人数少、教学量大、教学压力重。而课堂作为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渠道,容不得丝毫松懈。对于担任必修课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们要求严格把好三个关:

1、备课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将定期召开教师会议,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围绕学生来备,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教学,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积极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

2、上课关。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成长的主要空间,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要求教师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和减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负面影响。

3、良好心理氛围建设关。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要求教师要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学习氛围。

(三)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整套体系

我们已经建立了健全的校——院——班——寝室四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今年我们将扩充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力量,加强两支新队伍的建设:骨干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咨询员。

1、设立二级学院心理专管人员,重点培养骨干心理辅导员

在各个二级学院设立心理专管人员,负责主持各二级学院心理咨询室的日常工作,执行心理中心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配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进一步推广和深化阳光“1234”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紧密的群体,对学生的影响力巨大,辅导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心理状况。因此,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十分重要。而今年的培训,我们将更有针对性,在各二级学院选拔一名优秀的辅导员,我们将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培训,使之成为骨干心理工作者,主要承担二级学院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此举,也是壮大二级学院心理咨询室的有效途径。

2、大力培养朋辈心理咨询员

在咨询案例中,朋辈咨询员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各班的心理委员中选拔品质优秀、感染力强、善于表达的同学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了解咨询的方法、谈话的技巧,更好的帮助有问题同学走出困境,协助老师做好咨询工作。

(四)、科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更加科学的建立xx级新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个案分析制度。

指导各班广泛建立学生心理成长和学生诚信档案,让学生聆听自己成长的声音。档案中记有学生的基本情况、个人调查、家庭情况、家庭调查、心理健康状况和各种心理测试结果以及个别咨询辅导记录。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也要将学生的德智体方面的表现提供给心理中心记入档案。学生在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也可看个人的心理健康档案,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面对现实,积极进取。班主任、辅导员老师根据工作需要,在注意保密的前提下,可在专业心理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2、规范各项归档工作。教师对面议咨询以及热线电话、回信等都要做好完整具体的记录,事后整理成文,按其内容归纳分类,针对学生提的问题组织学习,开展研究,以提高咨询人员的水平和咨询质量。

3、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针对症状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将及时通报给班主任、辅导员,重点观察,加强个别辅导并作为专题研究。结合学生典型个案学校要定期召开心理咨询教师专题研讨会,不断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按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划政策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预防为主、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各级党政机关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探索总结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可行和扎实有效的方法路子。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上级要求,20xx年底前,建立健全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创建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1、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60%。

2、依托镇村、社区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镇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80%以上。

3.80%以上的中小学要设立心理辅导室,100%高等院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4、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5、加强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严重精神障碍综合服务。对60%以上的特殊人群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60%以上。

6、利用各种资源,建立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科门诊。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大众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使“每个人都是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幸福生活离不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造福个人、造福家庭、造福社会”、“心身同健康”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开通心理健康节目或专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全区所有乡镇、社区、村设立健康教育活动室,主动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鼓励引导志愿者积极参加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

(二)掌握社区居民心理需求并提供针对性服务

由区政法委负责,区乡两级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临河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设在区政法委,乡镇、社区、村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场所,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各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要建立社会心态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将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治安形势研判、动态监测的重点内容,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疏导社会不良心态,防范、化解和降低社会风险。在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网格管理人员会同政法、卫健、公安、民政等部门人员,对辖区居民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并进行及时疏导化解。充分发挥心理学研究会等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心理服务工作者在矫治帮扶、心理疏导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婚姻登记机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等积极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对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重点人群,鼓励各地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服务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空巢、丧偶、留守老年人,孕产期、更年期、家庭暴力妇女,流动、留守儿童,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

(三)普遍开展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做好经费保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师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前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以学生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校要设置心理辅导室,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等。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聋哑、智障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针对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情况的学生,各级各类学校要密切与社区联动,及时了解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学校除提供一般性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与家庭、社区携手,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各级各类学校要给合本校师生特点,对教师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心理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

(四)积极开展职员工心理健康服务

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和保障员工身心健康的措施。20xx年底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或辅导室,20xx年上半年所有企业、新经济组织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并依托党团、工会、人力资源、医务室等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定期举办自我成长、婚姻家庭、亲子关系、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公益讲座,提升员工自尊自信水平,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必要时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五)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特殊人群的歧视,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区政法、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要高度关注流浪乞讨人员、“三无”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和减少极端事件发生。20xx年底,区政法委要根据行业特点,在社区矫正中心等设立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训练等服务。依托市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举办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培训班,加快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基层综合管理小组的作用,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健全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利用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有效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苗头,制定分级管理疏导方案,消除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对有劳动能力者积极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

(六)推进心理危机人群的干预服务

依托精神卫生中心12320心理援助热线,妇联12338服务热线等,广泛开展心理援助线上服务。重视加强心理援助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公众号等提供公益服务。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心理援助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20xx年上半年成立辖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年开展专项培训和演练。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七)为心理行为问题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0xx年底,区人民医院要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测评服务,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xx年底前全部开展身体疾病患者心理测评服务,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有需求的签约家庭开展心理疏导。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产后访视、孕妇课堂、儿童保健等工作中。

(八)促进常见精神障碍人群心理治疗服务

20xx年底,区人民医院要设立心身医学科或心理科,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加强临床心理学科建设,开设心理治疗门诊,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指导其每年两次在乡镇、社区、村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随访管理,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

(九)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服务

20xx年底前,政法、卫健、公安、民政、残联、乡镇、街道办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20xx年底,全区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以上。民政、人社等部门要做好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使贫困患者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均不超过10%。认真落实国家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为居家患者提供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多种康复服务,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辖区所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开展护理教育等相关知识培训,对住院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心理辅导,患者出院时进行出院康复评估,经患者和监护人同意后可由医院转介到相应的社区康复机构进行康复和心理疏导服务;20xx年年底之前,建立绿色通道,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病情复发的,可通过社区康复机构向医院快速转介。

(十)加强各类心理服务机构建设

区、乡镇、社区、村三级综治中心或卫生室、村(居)民委员会要普遍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或安排专门场所供有关社会组织入驻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各级综治中心及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信访接待场所等要加大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室)建设力度,选择相对安静且方便进出的房间作为心理咨询室,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心理咨询室环境布置要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配备咨询椅或沙发等基本设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心理咨询室功能区域和相关配置,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办公设备,心理测评系统等工具,沙盘类、绘画类辅助器材,放松类、自助类器材等。

(十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各部门、各行业要采取招聘心理学专业人才,或通过对现有工会干部、医务室医生、社会工作者、网格员等进行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培训、选派进修等途径,建立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学校和医疗机构在招录教师、医生时,要适当增加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比例。20xx年下半年,所有中小学校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xx年下半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纳入当地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并进行考核,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服务意识和能力。20xx年底,区卫健委牵头成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组,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区政法委要引导和发动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心理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加入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各部门、各行业要加强对所属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培训、继续教育及规范管理,明确岗位要求,定期进行考评,严格实施奖惩。

(十二)多途径支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鼓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20xx年底,我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全人群覆盖的网络平台。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通过网络平台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区政法委、民政等部门要根据居民需求,确定适宜社会组织参与的项目,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科普宣传、心理疏导等服务。优先将心理健康相关机构纳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以心理健康服务为工作重点的社会组织。对于登记注册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组织,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加强管理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

(十三)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服务

区政法委、人社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整合辖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引导和支持行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20xx年底前完成对辖区现有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摸底调查;研究制定规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继续教育和检查督导,要求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利用行业组织形成行业共识、规范自律,建立健全基层心理健康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合作机制,形成连续性的服务链条,实现共同发展。制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等工作制度,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进行考核评价,并适时将机构服务数量、质量等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四、加大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区、乡两级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保证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宣传、培训、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顺利推进。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完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落实。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按照《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20xx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划政策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预防为主、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各级党政机关和部门协作,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规范管理措施,探索总结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可行和扎实有效的方法路子。

二、工作目标

按照上级要求,20xx年底前,建立健全全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创建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明显下降。具体工作指标包括:

1、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80%、60%。

2、依托镇村、社区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镇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80%以上。

3.80%以上的中小学要设立心理辅导室,100%高等院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4、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5、加强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严重精神障碍综合服务。对60%以上的特殊人群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严重精神障碍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60%以上。

6、利用各种资源,建立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平台,组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科门诊。培育发展一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社会组织,为大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大众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采取多种宣传手段和宣传渠道,使“每个人都是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幸福生活离不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造福个人、造福家庭、造福社会”、“心身同健康”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开通心理健康节目或专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全区所有乡镇、社区、村设立健康教育活动室,主动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鼓励引导志愿者积极参加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

(二)掌握社区居民心理需求并提供针对性服务

由区政法委负责,区乡两级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临河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设在区政法委,乡镇、社区、村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场所,畅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需求。各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要建立社会心态监测预警工作机制,将社会心态作为社会治安形势研判、动态监测的重点内容,开展社会心态预测预警,及时发现、疏导社会不良心态,防范、化解和降低社会风险。在心理服务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网格管理人员会同政法、卫健、公安、民政等部门人员,对辖区居民摸排各类矛盾问题,并进行及时疏导化解。充分发挥心理学研究会等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心理服务工作者在矫治帮扶、心理疏导等方面优势,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婚姻登记机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组织等积极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对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重点人群,鼓励各地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等,通过培训专兼职社会工作者和心理服务工作者、引入社会力量等多种途径,为空巢、丧偶、留守老年人,孕产期、更年期、家庭暴力妇女,流动、留守儿童,残疾人及其家属等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解、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

(三)普遍开展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做好经费保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师生自我情绪调适能力。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学前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以学生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校要设置心理辅导室,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等。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聋哑、智障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针对遭受欺凌、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情况的学生,各级各类学校要密切与社区联动,及时了解情况并提供心理创伤干预。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学校除提供一般性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与家庭、社区携手,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各级各类学校要给合本校师生特点,对教师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定期对教师开展心理评估,根据心理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心理疏导工作。

(四)积极开展职员工心理健康服务

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员工心理援助计划和保障员工身心健康的措施。20xx年底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或辅导室,20xx年上半年所有企业、新经济组织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并依托党团、工会、人力资源、医务室等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团队,或通过购买专业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员工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定期举办自我成长、婚姻家庭、亲子关系、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公益讲座,提升员工自尊自信水平,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必要时联系专业医疗机构治疗。

(五)重视特殊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特殊人群的歧视,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区政法、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要高度关注流浪乞讨人员、“三无”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强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和减少极端事件发生。20xx年底,区政法委要根据行业特点,在社区矫正中心等设立心理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训练等服务。依托市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举办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培训班,加快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基层综合管理小组的作用,结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健全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利用综治信息系统平台优势,有效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开展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掌握有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及突发事件苗头,制定分级管理疏导方案,消除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对有劳动能力者积极提供就业引导,提升其适应环境、重返社会的能力。

(六)推进心理危机人群的干预服务

依托精神卫生中心12320心理援助热线,妇联12338服务热线等,广泛开展心理援助线上服务。重视加强心理援助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公众号等提供公益服务。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扩大心理援助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和利用率。20xx年上半年成立辖区心理危机干预队伍,每年开展专项培训和演练。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组织开展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及时处理急性应激反应,预防和减少极端行为发生。在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对高危人群持续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七)为心理行为问题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20xx年底,区人民医院要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心理测评服务,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xx年底前全部开展身体疾病患者心理测评服务,为有心理行为问题者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有需求的签约家庭开展心理疏导。妇幼保健机构要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孕前检查、产后访视、孕妇课堂、儿童保健等工作中。

(八)促进常见精神障碍人群心理治疗服务

20xx年底,区人民医院要设立心身医学科或心理科,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心理知识培训,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早期识别能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加强临床心理学科建设,开设心理治疗门诊,引进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精神卫生专业机构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指导其每年两次在乡镇、社区、村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随访管理,推广老年痴呆适宜防治技术。

(九)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服务

20xx年底前,政法、卫健、公安、民政、残联、乡镇、街道办等单位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20xx年底,全区在册患者治疗率、精神分裂症治疗率均达到80%以上。民政、人社等部门要做好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使贫困患者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均不超过10%。认真落实国家民政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意见》,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为居家患者提供生活技能训练、社会适应训练、职业能力训练等多种康复服务,居家患者社区康复参与率达到60%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对50%以上居家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服务。辖区所有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立家属学校(课堂),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开展护理教育等相关知识培训,对住院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心理辅导,患者出院时进行出院康复评估,经患者和监护人同意后可由医院转介到相应的社区康复机构进行康复和心理疏导服务;20xx年年底之前,建立绿色通道,患者在社区康复期间病情复发的,可通过社区康复机构向医院快速转介。

(十)加强各类心理服务机构建设

区、乡镇、社区、村三级综治中心或卫生室、村(居)民委员会要普遍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或安排专门场所供有关社会组织入驻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各级综治中心及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信访接待场所等要加大心理咨询室(社会工作室)建设力度,选择相对安静且方便进出的房间作为心理咨询室,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心理咨询室环境布置要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配备咨询椅或沙发等基本设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拓展心理咨询室功能区域和相关配置,配备电脑、打印机、电话等办公设备,心理测评系统等工具,沙盘类、绘画类辅助器材,放松类、自助类器材等。

(十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各部门、各行业要采取招聘心理学专业人才,或通过对现有工会干部、医务室医生、社会工作者、网格员等进行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培训、选派进修等途径,建立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学校和医疗机构在招录教师、医生时,要适当增加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比例。20xx年下半年,所有中小学校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xx年下半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将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纳入当地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并进行考核,提升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服务意识和能力。20xx年底,区卫健委牵头成立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组,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区政法委要引导和发动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心理服务。鼓励、支持和引导医务人员、高校心理教师、心理专业学生、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加入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各部门、各行业要加强对所属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培训、继续教育及规范管理,明确岗位要求,定期进行考评,严格实施奖惩。

(十二)多途径支持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支持,培育发展医疗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心理健康志愿组织,为公众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鼓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服务。20xx年底,我区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全人群覆盖的网络平台。根据服务对象需求,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心理自助平台、移动心理服务应用程序等,通过网络平台向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区政法委、民政等部门要根据居民需求,确定适宜社会组织参与的项目,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科普宣传、心理疏导等服务。优先将心理健康相关机构纳入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发展一批以心理健康服务为工作重点的社会组织。对于登记注册的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组织,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加强管理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

(十三)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服务

区政法委、人社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整合辖区社会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组织。引导和支持行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20xx年底前完成对辖区现有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摸底调查;研究制定规范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政策措施,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继续教育和检查督导,要求其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和伦理道德规范。利用行业组织形成行业共识、规范自律,建立健全基层心理健康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合作机制,形成连续性的服务链条,实现共同发展。制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人员登记、评价等工作制度,对社会心理服务机构进行考核评价,并适时将机构服务数量、质量等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

四、加大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区、乡两级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保证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宣传、培训、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顺利推进。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性服务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完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落实。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4

为严格执行省、市、县各级要求,切实履行教育系统的自身职能职责,主动做好下一阶段疫情防控中的心理疏导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教育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安排和指导全县教育系统的心理疏导工作。局长冯廷权同志任组长,党组成员张平良同志任副组长,成员有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校长,以及办公室、教育股、体卫艺股、教师管理股、教研室等股室负责人。段学农同志担任联络员。

二、明确工作任务

结 m.jingyou.net 合疫情防控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加强对全县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疫情带来的心理恐慌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三、严明工作要求

1.面向全县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开通和公布心理服务电话热线。县教育局热线电话为XXX。

2.分县教育局和乡镇学校两个层面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县教育局主要负责服务全县师生和学生家长,各乡镇中心学校和县直学校主要服务本乡镇本学校的师生和学生家长。

3.在全县教育系统招募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志愿者团队,为需要心理疏导和干预的对象提供服务。目前,首批志愿者团队队员有刘卫星(杨柳镇中心学校)、张晶(长冲高中)、邓曼丽(实验中学)、李真(实验小学)、蒋爱春(温泉小学)等。

4.所有志愿者团队队员必须加强培训学习,通过自学、互学、参与湖北文明网推出的专题培训等途径,努力增强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

5.在心理疏导和干预的`过程中,要有仁爱之心、责任之心、谨慎之心,工作要细致耐心,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不能简单粗暴敷衍应付,增强工作的专业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四、其他说明事项

1.县教育局将于3月1日上午9:00组织召开专题碰头会,布置安排下一阶段的全县心理疏导工作。

2.全县心理疏导工作自20XX年3月3日上午8:30准时开始,参与志愿者团队队员按照教育局统一的值日安排表,按时到达指定地点(教育股410室)开展服务工作。下午5:00离岗。

3.各乡镇各学校比照此方案,指定本地本学校的实施方案,安排组织落实到位。各乡镇和县直学校的实施方案于3月1日下午4:00前上传到英山教育校长微信群。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5

一、活动主题 :

525-心理健康周——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

二、活动宗旨

1、 为宣传我校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引导以良好、阳光、理智、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22日-5月26日

四、活动内容

1、 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

2、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横幅、黑板报、广播、校园网络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 利用班级主题班会课进行正能量宣传。

五、活动安排

1、周一国旗下讲话:《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

讲话人:

2、周一班级主题班会:《珍爱自己》

责任人:班主任

3、校园广播:《525心理专题内容》

责任班级:8.2班

4、“525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展

责任人:政教处

5、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责任人:郝培凤、 周波(集中咨询时间:5月22日--5月26日的大课间)

6、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视频。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6

一、活动主题 :

525-心理健康周——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

二、活动宗旨

1、 为宣传我校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2、 引导以良好、阳光、理智、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三、活动时间

20xx年5月22日-5月26日

四、活动内容

1、 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

2、充分利用校园媒体(横幅、黑板报、广播、校园网络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 利用班级主题班会课进行正能量宣传。

五、活动安排

1、周一国旗下讲话:《健康从心开始,生命因你绽放》

讲话人:

2、周一班级主题班会:《珍爱自己》

责任人:班主任

3、校园广播:《525心理专题内容》

责任班级:8.2班

4、“525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展

责任人:政教处

5、心理健康咨询活动

责任人:郝培凤、 周波(集中咨询时间:5月22日--5月26日的大课间)

6、观看心理健康教育视频。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7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在x季学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维护心理健康,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防控师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安全事件,降低我校师生心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构建平安、友善、和谐、稳定的心理健康氛围,结合《关于做好疫情期间学生管理的通知》和我校疫情防控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服务对象

我校因面对疫情产生不良情绪、需要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的全体学生。

二、工作目标

1、了解受疫情影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识别高危人群,及时心理预警和心理干预。

2、密切跟踪、研判和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群体性心理危机苗头,及时上报,提供解决方案及建议。

3、综合应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做好宣传教育、情绪引导、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服务。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疫情期心理防控知识宣传,以开学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为契机,通过学生工作处微信公众号、心理宣传手册、心理展板或海报推送心理防疫知识,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缓解焦虑情绪。

2、提供针对性心理咨询辅导服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学院心理老师、辅导员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对学生个案和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邀请对口医院心理科医生参与。

3、举行辅导员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会议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开展防疫期间心理防护和危机干预的专业技能。

4、各学院组织各班级开展开学后疫情防控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普及应对疫情的心理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逆境与挫折,提高学生心理保健能力。

5、科学研判,积极关注受疫情影响的学生(特别是疫区、留守、单亲等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变化,及时识别高危人员,避免极端心理安全事件、群体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6、坚持做好重点关注人员跟踪反馈制度,学院对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库和心理台账人员开展心理状况排查,辅导员每两周与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库和心理台账人员的家长联系至少一次,心理老师每周上报一级心理危机预警库情况,每月上报一次心理健康状况月报表,如有突发情况及时上报并跟踪处理。

7、充分利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硬件设备器具的作用,定时开放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音乐放松室等,让有需求的学生能够及时进行心理减压,宣泄不良情绪。

8、在规定时段内积极组织新生心理普查,各学院做好学生心理普查的指导、宣传和动员工作,严格做到三统一、全覆盖,提高学生对心理普查工作的认识,保证学生客观、认真地进行测评。

9、认真落实开学后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做到值班人员在岗、值班电话畅通,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上报。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8

开学在即,初三学子即将回到校园,我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帮助同学们积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复学后的学习生活,我校心理辅导中心为即将中考的学子们保驾护航。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工作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优化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调整和缓解因各种原因引发的各类心理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及初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组织部门

由政教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具体负责

工作对象

初三年级学生

具体措施

(1)各年级组监控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心理危机苗头,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报告。

(2)返校前后召开线上主题班会。由各班班主任引导学生评估自己的身心状态,明确复学之后生活与学习的目标,做好自我心理防护,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鼓励和肯定,坚定信心。

(3)对于仍在封控管控区无法返校学生,我校会采取同步直播的方式,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各班一对一导师关注该类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考前状态。

(4)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1、个体咨询:学生返校后。心理健康辅导室全天开放,一对一的个体咨询服务,保证学生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学生也可提前通过QQ或前往我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进行预约,咨询时长为每次50分钟。

2、网络咨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利用QQ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线上咨询服务,或以信的方式发送邮件到该QQ电子邮箱,宣泄情绪,舒缓压力,缓解心理困扰,尽可能减少恐慌、焦虑情绪。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9

中小学复学复课正在稳步有序推进。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减少疫情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心理问题和负面影响,帮助广大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学期学习和生活,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春季复学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是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将其摆到教育工作突出位置,尊重和关爱每一名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和班集体氛围,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进一步强化生命教育,普及心理常识,增强学生调节心态、调控情绪、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自尊自信、坚韧顽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多措并举,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尽快做好疫情后学生的心理“复位”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不少学生产生了焦虑、烦躁、失眠、恐慌等情绪。新学期初始,受两个多月的居家生活和学习影响,学生对在校学习和生活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复学以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心理“复位”,是摆在所有学校面前的一件要事。开学后,各中小学校要做好以下三件工作:

一是迅速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校长任副组长,学校专兼职心理老师、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共同参与,制定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计划并明确分工和职责。

二是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构建家长、班级、年级、学校四级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通过班会、课堂观察、谈话、问卷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准确把握学生对疫情的恐慌、对学业的焦虑、对开学后自身健康的担忧等真实心理需求,集中商讨应对举措。

三是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开展一次新学期心理健康专题辅导,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防疫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培训,提高其观察与识别学生心理行为变化的能力,建立全员教职工参与的心理辅导体系,正确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

组织学生结合疫情防控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广大学生调整心态,珍爱生命,乐观向上,直面挫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重大疫情危机下心理调节活动主题班会或团体心理辅导,面向因疫情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良心理状况的学生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对面临升学压力的初三、高三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辅导,对贫困、留守、残疾、单亲等困境学生给予重点关爱,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心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全过程,积极引导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预估假期网络教学可能给学生学业带来的短期困难,本着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心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节奏,注重挖掘学科体系中蕴含的心理要素,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之中。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知识,构建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关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成长、制度文化等要素建设,定期召开心理健康班会课,对特殊学生群体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给予必要的关爱。学校要树立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微信、校刊、橱窗、板报等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家人、爱国爱民的意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氛围,引导师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积极心态。

3、提升学校心理辅导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学校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扬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扬教办〔2016〕50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辅导室建设力度,规范和加强心理辅导室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提供硬件保障。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每两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确保课程实施到位。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各类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现实中积极向上的鲜活素材,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可通过团体辅导、素质拓展、问题辨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方式,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困惑,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开展心理辅导必须遵守职业伦理规范,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得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防止出现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各校要明确至少一名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老师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指导全校课程开设、活动开展、人员排查、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工作。要组建以具备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和镇江市心理健康教育初、中、高级教师,优秀班主任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中研讨课程教学、活动组织和重点生辅导等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专题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指导能力,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要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从实际出发,采取措施,减轻教师过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指导教师学会心理调适,增强觉察能力、应对能力和指导能力。

5、逐步构建完善的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体系。各校要制定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方案,认真排查师生员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公布辅导教师名单、辅导时间、心理热线及在线答疑平台等信息,建立特异师生心理健康管理档案,积极主动与教师家属或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对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或发现其他需要转介的情况,应及时识别和危机干预,转介到其它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医学心理诊治部门,并建立跟踪反馈制度。对危机事件发生的高危群体、高危时段进行提前预警,提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主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师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三、多方联合,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良好氛围

建立家校共育关爱心理健康协作机制,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人观和成才观,利用多种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具体方法,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要充分争取市文明办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团市委、市妇联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高校优质资源和力量,定期邀请专家入校宣讲,入校指导,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为广大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10

为做好我校学生返校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学生心理状况的波动和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尽快以健康的心态迎接返校的学习和生活,结合我校疫情防控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学生返校复学心理辅导及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全面做好学生返校疫情防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意识到位、职责到位、保障到位,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以学校“四级联动心理防护机制”为依托开展工作,以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单位为一体化的联动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以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主导,以辅导员为依托的院系心理工作负责人为骨干,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以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具体工作如下:

(一)学校学生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1)为学生提供常态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做好疫情及返校期间网络心理咨询和学生返校后的心理咨询形式的衔接工作;持续开通学生网上预约咨询服务和电话预约服务,满足学生心理咨询的不同需求;将网络咨询和地面咨询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服务;确保心理咨询室全天候开放,并安排心理咨询师值班,保证学生有心理咨询需求时可以求助有门;

(2)做好疫情期间心理防护宣传工作。联合宣传部及校团委,面向广大学生,通过制作心理防护宣传栏、公众平台心理科普文章分享等方式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为广大师生戴好“心理口罩”;

(3)针对全院非毕业班学生开展心理筛查工作。正式返校复学前,组织全院非毕业班学生运用心理测评系统进行线上心理测试,测试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测试后,心理中心对学生心理测试结果进行筛查,将筛查结果中Ⅰ类人群分为A类、B类和C类。心理中心对接各二级学院心理工作负责人,根据学生心理分级分类情况,反馈中心指导意见,共同进行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跟踪监护、精细帮扶。通过心理咨询、常规的心理疏导、朋辈互助建立等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

(4)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春季心理筛查工作。心理中心组织二级学院心理工作负责人和带班辅导员对七类重点人群(上学期新生心理测评所筛选出学生;毕业班不能毕业学生;大一挂科学生;大二、大三以及毕业班多门课程不及格学生;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失恋学生;曾进行过心理危机干预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和建档工作,掌握被排查学生近况,提出相关指导意见;

(5)配合、协助二级学院开展危机干预。畅通危机干预渠道,做好学生心理危机个体的识别与及时干预,充分利用学校“四级联动心理防护机制”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及时识别心理危机学生个体,做到危机干预工作链条运转及时、快速、合力。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转介专业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因心理疾病休学返校的学生,按照复学的规定,出具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诊断后,再由学校心理中心进行二次评估后,办理复学手续;

(6)开展辅导员心理帮扶技巧培训。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烦躁、孤独等过度情绪应激反应,心理中心将面向所有辅导员开展如何对疫情期间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如何应对进行心理帮扶技巧的培训;

(7)开展班级心理委员朋辈心理帮扶技巧培训。组织各班级心理委员学习疫情心理防护知识,学会识别同学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引导他们主动了解同学的心理动态,教会与抗击疫情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调适方法,帮助同学理性对待当前疫情,避免产生恐慌情绪及其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各二级学院及辅导员:

(1)开展一对一心理访谈及回访工作。根据返校前心理筛查测试所筛查出来的Ⅰ类学生及上述七类重点人群的"学生,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访谈,进一步了解被排查学生心理状况,并根据学生情况给予心理支持及其他帮助。对出现心理危机状况的重点人员,上报心理中心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跟踪服务和指导;

(2)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尤其是对重点关注学生群体,要及时与家长共同了解学生返校前后的情绪、行为变化,在危机出现时,征得家长的支持,共同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避免恶性的事件发生。对高度易感人群,开通快速、及时的转介通道,对不能有效处置的心理危机个案要及时转介专业医疗机构;

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疫情期间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各二级学院需针对不同群体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心理辅导的覆盖面,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解决疫情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扰;

(4)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各二级学院需开展为期一周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可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持续深化“生活观、生命观、生态观”教育为主线的“三生”教育。

(5)活动结束后各二级学院心理工作负责人收集活动方案、图片及总结并报送至学校心理中心。

(三)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信息员:

(1)及时了解和掌握本班学生及同寝室室友返校后的心理状况;

(2)做好朋辈帮扶、危机识别和抗疫知识、心理调适方法的普及和活动宣传工作;

(3)全方位保障学生返校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4)对班级或宿舍中可能或即将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向辅导员及心理中心反馈,避免恶性的事件的发生。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11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心理影响,最大限度降低疫情的次生灾害,缓解有关人群过高心理压力,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社会危害,促进危机后心理健康重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人群

(一)新型肺炎确诊患者及家属,病亡者家属;

(二)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三)隔离医学观察人员;

(四)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特殊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

(五)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等一线工作人员;

(六)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会面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

(七)社会公众。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要将新冠肺炎心理疏导工作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对辖区内各类目标人群进行心理疏导的统一管理。

(二)分类干预。针对各类目标人群不同的心理疏导服务需求,采用分类分级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一般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覆盖全部目标人群。

(三)综合施治。统筹调动我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等资源,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综合运用各类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加强专业督导,避免受助者受到再次创伤。

(四)严格保密。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包括个人信息、生活轨迹、家庭情况等信息。专人负责服务对象档案管理并签署保密协定。

三、工作措施

(一)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心理援助。

1、做好院内心理危机干预。我市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疗机构要将心理援助服务纳入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组织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危机干预的人文关怀、感情抚慰作用,采取现场和电子媒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和处置工作。对于需要心理援助的患者,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必要时进行临床快速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等自我调适。对有情绪激动、言语偏激、出现精神行为问题的患者,及时组织精神科会诊,并提供危机干预和精神科药物治疗。当本单位力量不足,无法独立完成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可向市心理危机干预办公室申请支持。要组织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2、加强院外随访管理。在患者出院时,定点医院要为患者发放心理健康宣传折页,告知患者院外心理援助服务相关渠道。对需要持续心理救援或精神科药物干预的出院患者,应当将精神科处理的信息记录在医疗文件中并转介到相应隔离场所,所在区卫生健康委要组织精神科医生进行定期随访管理,确保治疗的延续性。解除医学观察人员经评估需要继续治疗的,要将信息转至其居住地所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维持治疗。对于贫困患者,各区要及时组织辖区民政、医保、残联等部门做好医疗、生活救助工作。

(二)完善社区心理疏导服务网络。

1、统筹各方资源。各区要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等,加强对患者家属及治愈归家患者的人文关怀,为治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精神慰籍、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服务。要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对待患者及其家属,避免歧视,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2、发挥心灵驿站作用。各区要积极推进辖区各街道(乡镇)心灵驿站建设工作,组织具有心理服务资质的专业人员或社会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其日常工作经费由街道(乡镇)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保障。心灵驿站工作人员应掌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心理疏导技能,为辖区居民提供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服务,排除居民心理困扰,疏导紧张情绪,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对来访者建立心理疏导个案信息,涵盖基本情况、自我评价、导致心理挫折的生活事件、心理辅导建议等。

3、建立高危风险处置机制。各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心灵驿站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识别有自伤、自杀、冲动伤人风险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第一时间向街道(乡镇)政府报告,由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介入进行危机干预,持续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并积极引导其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诊疗。卫生健康部门要协调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做好诊疗工作。

(三)持续关注重点人群心理健康。

1、强化病亡者家属关心关爱。各有关区要加强对病亡者家属的关心、关爱,统筹辖区资源为其提供社会支持、生活帮扶、心理干预服务,引导他们宣泄哀伤情绪,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哀伤期,恢复正常生活。病亡者所在单位、社区应成立由单位工会人员、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关爱帮扶小组,确定专人对接,为有需求的病亡者家属提供社会支持、关爱帮扶和心理疏导,做到一人一档。要定期评估病亡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家属,应协助他们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2、做好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心理援助。各区要利用辖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资源,组建由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相关专业志愿者等组成的服务队,为有需求的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提供疫情认知、健康指导和心理情绪辅导,评估心理危机,开展家庭支援、社会关系修复、政策咨询及转介等服务。向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提供介绍新冠肺炎相关的科学防控知识、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网络平台服务二维码(如天津精神心理V平台、一亩欣田等)、天津市心理援助热线(022-88188858、88188239)等心理援助渠道,引导隔离人员主动寻求便捷的心理筛查、评估等服务。

各区要组建由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隔离点医护人员、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关专业志愿者等共同组成的工作团队,建立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线上服务群,对接辖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通过视频讲座、团体辅导、电话(视频)连线、发放宣传材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隔离人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减轻心理压力。每200名隔离人员建议配置具备专业资质的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师6—9人。

3、开展困难人员生活扶助与支持。各区要加大对有具体生活困难的患者、隔离人员及其家属等的帮扶力度,要重点关注儿童、老人、残障人士、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有原发疾病等特殊需要的人员,做好困难救助、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网络修复等社会工作服务,开展针对性评估和危机干预、转介服务。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做好上述人员排查,使日常生活服务和保障与心理服务相结合。

4、推进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各区要进一步健全基层综合管理小组,强化小组成员间信息共享、季度例会、工作协同等机制。着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救助管理机构内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会面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信访部门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加强信访心理工作室建设,引导利益受损群众理性反映诉求,做好上访人员思想疏导工作。

(四)开展一线工作人员心理疏导服务。

1、做好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心理服务。各区卫生健康部门要利用辖区内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及社会工作服务资源,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务。对一线医务人员加强关心关爱,在轮休期间,通过讲座、团体辅导、网络平台、心理援助热线等方式,为医务人员提供放松训练等心理健康服务。对出现明显应激反应的医务人员,要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心理治疗或适当的药物干预。市心理危机干预质量控制中心要整合全市心理卫生服务资源,统一调动市级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组织做好我市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培训,为全市新冠肺炎防控医务工作者心理疏导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提出支援需求的区和单位提供帮扶。

2、加强一线工作人员心理疏导。各区要做好公安民警(辅警)、司法行政干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下沉干部等值班轮班安排,利用各系统心理服务资源或社会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的渠道,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印发心理健康宣传材料等形式,对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服务,对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进行主动干预。各区要为因疫情防控殉职的民警(辅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等的家属提供困难救助、心理疏导等服务。

(五)普及大众心理健康知识。

1、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政策解读,及时疏导群众的负面情绪,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会氛围。要为大众发放心理健康服务宣传材料,提供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心理热线电话号码、心理支持网络平台二维码等支持性资源,帮助社会公众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组织专家通过媒体、视频、网络授课等形式,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介绍温馨家庭氛围、团结社区关系对个体渡过难关的帮助和意义,鼓励大众互帮互助,消除歧视。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开展疫情期间学生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加强心理服务热线建设,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工会组织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心理服务资源,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心理疏导。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利用各类心理服务资源,加强妇女儿童等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2、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建设。市卫生健康委要加强天津市心理援助热线建设,依托网络、APP、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完善心理援助平台,提升市级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能力,坐席数增加到4部,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各区各单位要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宣传推广工作,鼓励公众采取拨打热线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接听人员要以有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精神卫生、心理学专业人员、符合条件的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为主,在上岗之前,应接受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心理援助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要根据有关规定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纳入辖区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加强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强化不同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二)加大经费保障。各区要统筹使用资金,对心理疏导服务工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参与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

(三)强化能力建设。民政部门要梳理登记在册的心理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清单。各区要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组织专业力量对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开展督导评价。各区卫生健康部门要对辖区不同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心理服务工作重点,通过委托第三方等方式对有关机构开展心理服务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

(五)树立典型先进。各区要将工作开展中涌现的先进事迹、优秀人物、典型经验与好的做法进行广泛宣传,对具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加大激励力度。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12

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席卷全国,各省中小学都延迟了开学。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全力抗疫。随着全国各地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省中小学等积极筹备错峰开学。

今年的寒假学生历经长达3个多月的居家煎熬,历经疫情的严峻考验,经历长达10周左右网课在线学习的挑战,学生、家长以及老师都望眼欲穿,期盼早日开学。随着开学时间的日益临近,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顾虑,担心学校开学后孩子是否能够快速调整心态,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一、心理疏导压力

复学以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心理“复位”,是摆在所有学校和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件大事。那么,复学后,学校面临的心理疏导压力有哪些呢?

1、很多学生一时不能适应紧张快节奏的学校生活。

突如其来的新冠军肺炎疫情使学生们的假期一下子延长了两个多月,由于天天宅在家中,不少学生养成了晚睡懒起的生活习惯,线上学习9:00开始,每节课才20-30分钟,学习时间短,学习强度并不太大,相反休闲娱乐时间多。返校复学后,紧张的学习生活势必会打破学生假期养成的作息生活习惯,学生重新恢复适应紧张忙碌的学校学习生活节奏需要有一个自我调节适应的“心理缓冲期”,因此,不少学生开学初会对学校生活不太适应,出现诸多心理问题。

2、不同学生对学校防疫工作产生截然不同的应对心态和行为。

为了新冠肺炎防疫,学生久居家中,如今因为疫情好转复学,不少学生会对防疫工作产生麻痹思想,认为上学意味着疫情危机就不存在了,不必再大惊小怪,故而会对学校提出的严格的防疫措施产生抵触情绪,比如课后避着老师摘下口罩,课间又成群嬉戏,上学和放学路上近距离相伴而行,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上心,甚至会对抗;相反,有的学生在疫情期间因为亲眼目睹至亲或好友因得新冠肺炎重症去逝,由于经历生离死别的痛苦,看到学校同学老师个个佩戴口罩,看到校园浓郁的防疫宣传氛围,看到隔离室、晨检午检,会产生莫名的恐慌,严重者会食之无味,甚至失眠。

3、面对越来越紧张的学习任务会产生学习焦虑心理。

由于防疫期间学生只能线上学习,自觉的学生掌握新知比较扎实,而那些向来贪玩,学习成绩差、学习不够自觉的学生,加上家长忙于工作,无更多精力和时间辅导孩子学习,这些缺少自律性的孩子,一开学发现与班级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差距越来越大,会产生自卑心理。面对老师的提问、检查,面对日益频繁的测验和考试,内心会特别害怕,尤其是毕业班学生,面对升学竞争压力,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出现头痛、紧张、出汗等现象,如果不加以心理辅导,还可能引发其它的身心疾病。

二、相关建议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心理缓冲期”,有效避免复学后的“假期综合征”呢?

1、家校协作,实现长假与复学的无缝对接

复工复学,成年人尚且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更何况是未成年学生。由于受作息时间、学习强度、监管力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复学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作为师长,要学会正确识别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开学后具有明显超过现实情境意义的抗拒、焦虑、惊恐等反应,或者因开学而产生睡眠严重失调、食欲明显下降、注意力无法集中等反常行为的学生,老师和家长要相互协作,耐心与孩子沟通,不要过多责备,可通过适宜的专业心理干预改善孩子不良心理和情绪。

积极的学校氛围、集体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集体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实现,都是居家学习中所不具备的。作为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主动与老师、同学加强联系,与孩子一起回忆学校美好生活,增进孩子与学校之间的心理联结,帮助孩子树立返校后尽快融入集体生活的理性信念。

开学前一两周,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可及早帮孩子调整作息时间,让目前居家的孩子作息时间与返校复学后学校的作息时间相吻合,适度延长孩子学习时间,帮助孩子复习已学的功课,以便实现“超长假期”与“返校复学”的无缝对接。

2、抓住疫情契机,开展生命意义专题教育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留给人们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这次疫情,正是青少年学生人生意义辅导的大课堂,学校应抓住这次疫情教育契机,开学后,引导学生开展对疫情对人生意义的大讨论,让学生感悟思考生命的意义。

亲历是最好的人生教材,这次全民抗疫之战,所有的中小学生都亲历其中,长久宅居家中,亲历了漫长的煎熬和等待,孩子们通过电视、手机等目睹了无数白衣天使、民警、防控人员和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奋战抗击新冠肺炎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这一切深深感动着包括所有学生在内的国人。

亲历这样史无前例的全民战疫,目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由于肆虐的病毒侵蚀像暴风雨摧残的花儿一样瞬间凋零,相信学生对生与死的体验定会刻骨铭心,开学后正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生意义的最佳教育时机。在人生意义辅导时,要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连,要引导中小学生探索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更要引导他们弘扬大爱精神,发挥潜能,勤奋学习,热爱科学,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挥自己独特的美丽光芒。

3、营造积极心态,提升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迅速和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给广大中小学生带来了恐慌情绪。开学后,不少学生可能会掉以轻心,学校要引导中小学生以积极的心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积极的心态对于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抵抗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绪状态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积极乐观的心状,会提升免疫系统的能力;反之悲观消极的情绪,会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增强人的警惕性,做到主动自觉防护,阻断病毒的传播。

开学后,我校要积极营生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班级为单位大力开展重大疫情危机下心理调节活动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增强防疫抗疫的正能量。

比如结合抗疫人物故事,激发孩子内部学习动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白衣战士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奋战一线,以“大爱大德大情怀”救死扶伤。学校要善于抓住这次疫情教育契机,给孩子讲一些抗疫工作中高精尖科技成果的运用,讲一些各行各业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奋斗故事,讲一些抗疫英雄的成长历程,激发孩子的爱国情、强国志,帮助他们正确树立远大理想,并以此激发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4、因材施教,精准实施个体或团体辅导

亲历了这次严峻的疫情,宅家二个多月,网络自学近两个月,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诸如紧张、焦虑、忧郁、恐惧、自卑、失眠、厌学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因此,迫切需要精准分析,实施个性化的心理辅导。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心理辅导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精准辅导,共性问题可团体辅导,比如由于长达近两个月的网课小学生每节课才20分钟,学生已习惯了短课学习,一开学45分钟的长课学生学习可能不太习惯,后半节课或许会少了一份静心和恒心,此时不妨开展团体辅导——“防疫一线的最美坚守”,让学生多渠道搜集讲述诸如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援鄂护理人员张敬、张丹丹、韦然然、史国媛,连续作战一个多月,圆满完成武昌方舱医院工作任务等,深入探究她们使命在肩,不惧艰险,勇挑重担的精神,学习她们长久的坚守。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对个别上课有“多动症”或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还应家访,探寻“病因”,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心理辅导,为其排忧解难,有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辅助治疗,促其健康成长。

5、重点排摸,开展危机干预。

开学后通过班会活动、课堂观察、谈话、问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特别对有亲人病故、亲朋好友感染新冠肺炎、曾密切接触确诊或疑似患者的学生(特别是湖北籍学生),如果发现有过度的恐惧和焦虑反应,或出现神经症、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症状的学生,需要及时对其开展危机干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其尽快摆脱困扰,克服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健康。

复学后学生产生疲倦、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厌学、上课走神、头疼、情绪低落等现象不足为怪,这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对新学期的一种“畏难”情绪,在大多数学生身上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学校老师要正视学生开学存在的不良情绪,多与孩子加强心灵沟通交流,通过课堂的趣味性、活动的多样性等尽快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消除假期后的失落感,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13

一、活动宗旨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营造校园的心理教育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适应校园生活,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积蓄持久成长动力,促进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营造关注心理健康、创建和谐示范校园的良好氛围,本校决定开展以“关爱心灵,全面发展”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

关爱心灵,全面发展

三、活动目的:

1、旨在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升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2、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3、学会心理调适的基本技巧,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4、让更多的同学进一步意识到,在认真学好知识的同时,还应积极地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四、活动时间:

20xx年12月23日

五、活动内容:

(一)书香苑——心理知识板报

活动主题:书香苑——心理知识普及与宣传

活动内容:每个班出一期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题板报。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标准、人际相处技巧、心理保健、生理知识等板块。

活动目的:宣传心理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走近心理,亲近心理。通过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与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健全自己的心理。

(二)活在当下——心理健康活动课

活动主题:把握今天,把握现在

活动目的:通过主题班队活动课让学生懂得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不要总把属于今天的事情推到明天,珍惜今天,把握今天,争取做生活的舵手。

活动时间:12月25日

(三)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比赛

活动要求:手抄报要求有刊头设计,刊名要切合“关爱心灵,重视心育”之主题。结构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图文并茂。内容必须积极向上,具备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注重突出原创性,文字流畅,不出现常识性错误。

活动目的:通过让师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与掌握心理调节方法来达到心理

健康教育的目的,促进学师生理素质的提高,健全自己的心理。

活动时间:12月30日前上交

(四)心理健康教育征文

活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征文以案例分析、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案例分析、感想体会等形式展现。内容可以从情绪调适、和谐人际关系、悦纳学生、积极面对挫折、科学管理压力、破解职业倦怠等方面着手。

活动时间:12月30日上交

(五)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讲座

活动主题:关爱心灵,重视心育

活动目的: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讲座,让他们在心理上健康成长。特别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如性格内向、脾气暴躁、胆小极端的孩子进行个别辅导。

活动对象:全校留守儿童

活动时间:12月31日

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方案篇14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社会心理影响,最大限度降低疫情的次生灾害,缓解有关人群过高心理压力,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社会危害,促进危机后心理健康重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人群

(一)新型肺炎确诊患者及家属,病亡者家属;

(二)新冠肺炎疑似患者;

(三)隔离医学观察人员;

(四)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特殊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

(五)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等一线工作人员;

(六)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会面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

(七)社会公众。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要将新冠肺炎心理疏导工作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对辖区内各类目标人群进行心理疏导的统一管理。

(二)分类干预。针对各类目标人群不同的心理疏导服务需求,采用分类分级处理原则进行分类干预,一般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覆盖全部目标人群。

(三)综合施治。统筹调动我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等资源,采取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综合运用各类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加强专业督导,避免受助者受到再次创伤。

(四)严格保密。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包括个人信息、生活轨迹、家庭情况等信息。专人负责服务对象档案管理并签署保密协定。

三、工作措施

(一)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心理援助。

1、做好院内心理危机干预。我市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疗机构要将心理援助服务纳入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组织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危机干预的人文关怀、感情抚慰作用,采取现场和电子媒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评估和处置工作。对于需要心理援助的患者,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案,必要时进行临床快速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等自我调适。对有情绪激动、言语偏激、出现精神行为问题的患者,及时组织精神科会诊,并提供危机干预和精神科药物治疗。当本单位力量不足,无法独立完成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可向市心理危机干预办公室申请支持。要组织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医患沟通、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面优势,强化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2、加强院外随访管理。在患者出院时,定点医院要为患者发放心理健康宣传折页,告知患者院外心理援助服务相关渠道。对需要持续心理救援或精神科药物干预的出院患者,应当将精神科处理的信息记录在医疗文件中并转介到相应隔离场所,所在区卫生健康委要组织精神科医生进行定期随访管理,确保治疗的延续性。解除医学观察人员经评估需要继续治疗的,要将信息转至其居住地所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维持治疗。对于贫困患者,各区要及时组织辖区民政、医保、残联等部门做好医疗、生活救助工作。

(二)完善社区心理疏导服务网络。

1、统筹各方资源。各区要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心理服务专业力量等,加强对患者家属及治愈归家患者的人文关怀,为治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精神慰籍、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服务。要引导社区居民正确对待患者及其家属,避免歧视,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2、发挥心灵驿站作用。各区要积极推进辖区各街道(乡镇)心灵驿站建设工作,组织具有心理服务资质的专业人员或社会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其日常工作经费由街道(乡镇)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予以保障。心灵驿站工作人员应掌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心理疏导技能,为辖区居民提供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服务,排除居民心理困扰,疏导紧张情绪,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对来访者建立心理疏导个案信息,涵盖基本情况、自我评价、导致心理挫折的生活事件、心理辅导建议等。

3、建立高危风险处置机制。各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心灵驿站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识别有自伤、自杀、冲动伤人风险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第一时间向街道(乡镇)政府报告,由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等介入进行危机干预,持续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并积极引导其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进行诊疗。卫生健康部门要协调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做好诊疗工作。

(三)持续关注重点人群心理健康。

1、强化病亡者家属关心关爱。各有关区要加强对病亡者家属的关心、关爱,统筹辖区资源为其提供社会支持、生活帮扶、心理干预服务,引导他们宣泄哀伤情绪,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哀伤期,恢复正常生活。病亡者所在单位、社区应成立由单位工会人员、社区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志愿者等人员组成的关爱帮扶小组,确定专人对接,为有需求的病亡者家属提供社会支持、关爱帮扶和心理疏导,做到一人一档。要定期评估病亡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对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家属,应协助他们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就诊。

2、做好隔离医学观察人员心理援助。各区要利用辖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资源,组建由精神卫生、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相关专业志愿者等组成的服务队,为有需求的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提供疫情认知、健康指导和心理情绪辅导,评估心理危机,开展家庭支援、社会关系修复、政策咨询及转介等服务。向隔离医学观察人员提供介绍新冠肺炎相关的科学防控知识、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的网络平台服务二维码(如天津精神心理V平台、一亩欣田等)、天津市心理援助热线(022-88188858、88188239)等心理援助渠道,引导隔离人员主动寻求便捷的心理筛查、评估等服务。

各区要组建由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隔离点医护人员、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关专业志愿者等共同组成的工作团队,建立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线上服务群,对接辖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通过视频讲座、团体辅导、电话(视频)连线、发放宣传材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隔离人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减轻心理压力。每200名隔离人员建议配置具备专业资质的社会工作者或心理咨询师6—9人。

3、开展困难人员生活扶助与支持。各区要加大对有具体生活困难的患者、隔离人员及其家属等的帮扶力度,要重点关注儿童、老人、残障人士、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有原发疾病等特殊需要的人员,做好困难救助、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网络修复等社会工作服务,开展针对性评估和危机干预、转介服务。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做好上述人员排查,使日常生活服务和保障与心理服务相结合。

4、推进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各区要进一步健全基层综合管理小组,强化小组成员间信息共享、季度例会、工作协同等机制。着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完善救助管理机构内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会面戒毒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信访部门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加强信访心理工作室建设,引导利益受损群众理性反映诉求,做好上访人员思想疏导工作。

(四)开展一线工作人员心理疏导服务。

1、做好疫情防控一线医务工作者心理服务。各区卫生健康部门要利用辖区内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及社会工作服务资源,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心理服务。对一线医务人员加强关心关爱,在轮休期间,通过讲座、团体辅导、网络平台、心理援助热线等方式,为医务人员提供放松训练等心理健康服务。对出现明显应激反应的医务人员,要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心理治疗或适当的药物干预。市心理危机干预质量控制中心要整合全市心理卫生服务资源,统一调动市级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组织做好我市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培训,为全市新冠肺炎防控医务工作者心理疏导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对提出支援需求的区和单位提供帮扶。

2、加强一线工作人员心理疏导。各区要做好公安民警(辅警)、司法行政干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下沉干部等值班轮班安排,利用各系统心理服务资源或社会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的渠道,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团体辅导、印发心理健康宣传材料等形式,对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服务,对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个体进行主动干预。各区要为因疫情防控殉职的民警(辅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等的家属提供困难救助、心理疏导等服务。

(五)普及大众心理健康知识。

1、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教。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做好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政策解读,及时疏导群众的负面情绪,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社会氛围。要为大众发放心理健康服务宣传材料,提供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心理热线电话号码、心理支持网络平台二维码等支持性资源,帮助社会公众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组织专家通过媒体、视频、网络授课等形式,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介绍温馨家庭氛围、团结社区关系对个体渡过难关的帮助和意义,鼓励大众互帮互助,消除歧视。教育部门要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开展疫情期间学生及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加强心理服务热线建设,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工会组织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心理服务资源,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心理疏导。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要利用各类心理服务资源,加强妇女儿童等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2、健全心理援助服务平台建设。市卫生健康委要加强天津市心理援助热线建设,依托网络、APP、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完善心理援助平台,提升市级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能力,坐席数增加到4部,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各区各单位要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宣传推广工作,鼓励公众采取拨打热线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接听人员要以有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精神卫生、心理学专业人员、符合条件的社会心理服务志愿者为主,在上岗之前,应接受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心理援助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要根据有关规定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纳入辖区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加强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的工作机制,强化不同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二)加大经费保障。各区要统筹使用资金,对心理疏导服务工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参与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

(三)强化能力建设。民政部门要梳理登记在册的心理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清单。各区要支持、引导、培育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参与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组织专业力量对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人员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开展督导评价。各区卫生健康部门要对辖区不同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心理服务工作重点,通过委托第三方等方式对有关机构开展心理服务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

(五)树立典型先进。各区要将工作开展中涌现的先进事迹优秀人物、典型经验与好的做法进行广泛宣传,对具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加大激励力度。

推荐访问:疏导 工作方案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