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东课堂理答艺术赏析

周敏烨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众说纷纭的当下,肖培东老师能够在各种浮躁的语文教学中永葆热心,“浅浅地”教语文,实实在在地思考语文教学,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和众多中文专业师范生学习的榜样。在《皇帝的新装》课例中,肖老师主要采用了“等待、倾听、追问、转述、突出”五种理答艺术,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探寻肖老师的理答艺术,对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肖培东 理答艺术 《皇帝的新装》

肖培东老师在34岁时就被破格评为特级教师,经过数年磨砺后,肖老师的教学已是炉火纯青,其课堂教学艺术可圈可点之处多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理答艺术。

理答,是孩子与老师之间真情的交融。它既是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评价行为,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本文将从理答艺术这一方面对肖培东老师所执教的《皇帝的新装》课例进行评析,力图梳理出肖老师课堂理答的智慧所在,可看作是肖老师语文课堂艺术的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

一.适时等待,提升思维品质

在《皇帝的新装》课例中,肖老师以“夸张”为切入点,把童话当作童话教;
接着在立足文体擦亮细节品读语言,以朗读的形式品味文本中最夸张的细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童话的童话味;
再引导学生探究闹剧背后的原因,走进大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最后关照文体,布置学生设计童话结尾,让其进一步体悟童话富有夸张想象特点的同时,比较作者与教师的结尾,深化主旨,理解童话的育人功能。

肖老师说:“语文真的容不得半点侥幸与偷懒,你拿不出十二分的精心、细心、诚心、耐心就别想收获半分的喜悦与骄傲。”因此,适时等待学生回答是一种智慧。以下是肖培东老师《皇帝的新装》课例的主问题链条。

(1)以你的读书经验,你怎么就判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童话?

(2)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一个细节是什么?

(3)是谁成功导演了这场戏的?这个荒唐闹剧成功上演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4)每个句子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5)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__________?

(6)如果让你从这里开始设计结尾,你会如何设计?

在第一个环节,肖老师提问学生如何判断这是一篇童话,前五名学生的回答都仅仅停留在童话是虚构的这一层面上,并没有说出童话文体最大的特征:夸张和想象,但肖老师并没有急切地展示课件中童话的定义,而是合理地调控课堂节奏,他向学生抛出提示:童话,童话,是用谁的话在说故事啊?让学生把关注点从故事情节转向语言,随后他一步一步引导那位提到语言都很浮夸的学生概括出童话的主要特征:夸张想象。在这一过程,我们看不到教师的强势主导,只看到随着学生思维而慢慢生成的课堂。

肖老师也从不急于营造热闹非凡的课堂,而是愿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沉下心来思考。《皇帝的新装》一共设计了六个主问题,其中有五个主问题后肖老师都补充一句:“慢慢来……”。我把它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别忙着举手,想想看。”主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或是对课文已有理解在思考后进行回答;
第二类是“别忙着举手,回到文章中再看一看,找一找。”则是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前要回归文本,寻找依据,而不仅仅是冲动地回答主观想法。以下是《皇帝的新装》中体现“慢慢来”的相关句子。

(1)别忙着举手,想想看。

(2)也别忙着举手,回到文章再看一看,找一找。

(3)别忙着举手,找出文中的根据。

(4)别急着举手,想好了再说。

(5)先想一想,别那么快说出答案,好好想一想。

在该课例中,肖老师设计的主问题的问题域都较广,有“一针见血”的作用,但这往往也是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回答的,就如第二个主问题:这个童话当中你觉得最有夸张力的一个细节是什么?学生已得知童话的最大特点是夸张想象,那么在一篇这么长的童话中找出夸张的细节十分容易,因此,在问题提出时就有学生急冲冲地举手,想依据自己对这一童话情节的熟悉程度回答。肖老师十分了解学生这种心态,于是立马在提问后补充:先别忙着举手,回到文章中再看一看,找一找。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学生便把手放下,开始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找出依据。又如第三个主问题:是谁导演这场戏的?学生回答“大臣、皇帝、骗子、百姓”这些人物都是可以的,但教师不仅仅要听到学生回答各色人物,更需要的是学生深入文本走进人物,因此教师补充:别忙着举手,找出文中的根据。在这“慢慢”的课堂节奏中,学生在肖老师耐心的等候中主动地整理思维、沉入文本语言,感受童话夸张想象的特点并慢慢感悟主旨。

二.观察倾听,聚焦有效细节

肖老师毫不吝啬地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他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并且十分善于观察学生与倾听他们的发言,快速聚焦有效细节。在该课例中,学生常有回答不够简练的情况,但肖老师总能耐心地听学生回答,再提取其中的有效细节,有时有效细节仅是一个词语,但肖老师都能捕捉到位,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如第二环节:读出《皇帝的新装》最夸张处,一生在朗读“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歡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时,注意把“所有的”、“都”重读,读出了夸张的味道,肖老师心细耳聪立马顺势提问其他同学:“她把哪一个词读得很夸张?”在肯定全班同学的肯定后,再次真诚地点评了这位同学:“你照这样去给人讲童话就讲得特生动了。”

又如第三环节:是谁导演了这场戏,一生回答道:“因为两位大臣害怕自己看不见衣服,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或者愚蠢。”肖老师从中听到了一个关键词“害怕”,于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官员“害怕”心理活动的句子,从中深入童话人物内心世界,初探主旨。在这位学生对问题回答得比较全面的情况下,肖老师还是十分注重学生的生成,善于捕捉学生这一回答的精妙之处。

但许多一线老师在听学生回答时,只急切地想从中筛选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并没有用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但在《皇帝的新装》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肖老师把观察倾听作为理答的第一步,他充分尊重学生表达,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氛围。

三.层层追问,体味语言夸张

追问,指的是当学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较为浅层的答案时,教师在学生原有回答上继续向深处追问,为其提供回答的方向。如在第二环节:读出《皇帝的新装》最夸张处,有一生回答道:“就是第一段这里,‘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学生只引用了原文句子,并没有回答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此时肖老师并没有为了把控课堂节奏而直接自己进行分析,而是他一步步地向学生追问。“怎么说呢?”得到教师的进一步指示后,学生有些着急地补充道:“他竟然每一天,每一点钟啊。”虽然学生仍没有回答出要点,但肖老师发现学生关注的是数量词,这是分析这个句子的关键,于是肖老师并不止步于此。他再次追问:“你想要表达什么?”学生逐步理解该如何回答:根据这个句子,句子中的数量词,回答出自己的感受。此刻,学生回答道:“皇帝穿衣服很夸张。”学生刚开始时只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接着再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最后得到结论,这是肖老师一步步平等对话,层层深入追问的结果。不同的学生思维不同,有些人能很快很准确很完整地回答教师抛出问题,但更多的学生则是有回答的冲劲却缺乏对问题的整体性认识,这时教师浅浅地追问引导则显得尤其重要。若教师不给学生机会继续补充自己的回答,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只能到此,但若教师使用强势的语言引导学生回答,则会产生反作用,大大地削弱学生回答的勇气,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的课堂。

追问,這一理答艺术在课例的朗读指导部分也十分常见。当学生在初次朗读句子缺少感情时,肖老师没有就此忽略或是直接点出应该怎么读,用什么方法读,而是通过一个个看似浅浅的追问,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回归到文本,感悟其中的情感,揣摩朗读语气。如在第二个环节:读出最夸张处——“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学生初读这个句子时语速略快,且少了点夸张的味道。此时肖老师向学生发问:“哪些词还需要读出味儿来?”学生很快便找到了“转、扭”这两个动词,肖老师再次追问:“这个动词读时要快还是慢?”并配合了动作模仿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皇帝“转一转”“扭一扭”的动作是极夸张可笑的。又如学生回答“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时,朗读语速较快,由此感受到的皇帝爱衣服成嗜好的夸张味不浓。此时,肖老师抓住学生回答的“每一天、每一点钟”的时间词、数词进行引读、范读,并给予学生鼓励:“童话啊,就是这样说出来的,来,你给自己加油,试试看!”为学生赏读童话语言夸张性提供一条路径。

学生在肖老师的一次次追问与肯定、鼓励下,深深地扎入文本,品味语言夸张的特点,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中的语气变化。

四.相机转述,调控课堂节奏

转述指当教师接收到学生较为合宜但不够简洁的回答时,将学生的语言巧妙地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次表达的过程。如第四环节:探寻大人的内心世界,教师追问一学生:你知道老百姓为什么要有这份虚荣心吗?生回答:“因为他们不愿意在皇帝面前显示出自己的愚蠢,皇帝如果知道他们看不见,就会认为自己国家的百姓太愚蠢了。”“皇帝”是真实可见的人,象征着“权利与地位”,这位学生的回答已十分贴合文本,因此肖老师适时地把这位同学的回答进一步提炼深化,把实在的人和事转为了一个道理,即“在皇帝面前,也就是在权力面前,在生存面前,百姓迫于压力,迫于生存生活的需要说了假话。”

又如第三环节:是谁导演这场戏,此环节意在走进大人的内心,洞见人物形象。第一位回答的学生提及了两个人物“皇帝”和“大臣”,并简单描述了原因,但肖老师并未直接进行点评,而是抓住关键词,及时转向人物心理活动分析。此做法一方面聚焦了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另一方面则悄悄地转化角度,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思考路径,使其在不断探索中完善自己的答案。接着,一学生引用文中描写新装特性的句子,猜测这场戏的导演与两个骗子有关,其表达清楚,但缺乏对问题进行简要总结。这时肖老师就点评道“简单来讲,就是骗子的骗术太高明了。他臆造了一件奇异的新装。”这一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回答问题首先要提出明确观点,接着要在文本中寻找依据,最后则要简练地总结自己的观点。

在课例中,肖老师常用转述这一理答艺术的过渡语有“也就是说”“简单来讲”“你认为……”等等,也有直接转述并不采用过渡语的,如生回答:“皇帝穿衣服很夸张。”肖老师把意思加以转化后:“皇帝爱新衣到了夸张的极点了!”很多时候,“转述”这一理答艺术,需要在“倾听”“追问”后使用,在充分尊重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把握学情调控课堂节奏,由生到师共同得出结论。

五.着重突出,探寻主旨要义

突出,指的是对于学生切中要领的答案,教师会重复要点、强化突出其中的关键处。如第四环节:探寻大人的内心世界,教师提问:“每个句子里都出现了一个‘都字,这些‘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全城的人都认为这衣服非常漂亮。”“全城的大人一起造就了这个荒唐的闹剧。”随后教师指出并重复回答中的关键词“荒唐”“所有的大人”直指童话主旨。“大人”一词是引发学生思考、推动课堂进程的关键,教师对关键信息的提炼整合与重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又如在第五环节:走进大人的“心”,教师针对前几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升华,提问学生:“‘皇帝的新装,对皇帝。对官员,对百姓等,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而此时学生的回答是多样的,如“不如说是一场闹剧、一个谎言、一块诚实的试金石、大人内心世界的透视镜”等等。学生的答案正确,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未必能透彻地理解成人世界的人性缺点,说出如虚荣、私心、面具、功利世俗社会的人性黑洞等等词语。于是肖老师在理答过程中,首先点出“我们看到了大人的心”,进而通过读音猜字的方法,通过一步步引导让学生主动说出“心装”一词,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心装”一词的深刻内涵进一步解释,把学生感悟到的,但未能充分表达的内容说出来,最后在“与其说是新装,不如说是心装”的基础上,展示大人的心理活动。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童话中成人理活动的句子,从而走近并深入理解成人的“心”,和文本产生共鸣。肖老师在理答的过程中注重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使学生从这些真实的“心理活动”中,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心绪,对童话主旨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提升。

总体看来,肖老师课堂理答艺术,呈现这样的特点:适时等待,鼓励学生沉入文本;
观察倾听,注重学生思考成果;
层层追问,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相机转述,师生共同推进课堂进程;
着重突出,引领学生往更深处研读。肖老师妙用课堂理答,小而言之,是教学细节,教学技巧;
大而言之,是教学策略,教学智慧。肖培东老师的《皇帝的新装》课例可谓为童话文体教学注入了一汪清泉。

参考文献

[1]肖培东,郑桂华.《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9):41-48.

[2]刘秀银.“浅浅”地教童话——肖培东《皇帝的新装》课例评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26):51-53.

[3]伍梓曦,钟妍妍.肖培东《皇帝的新装》课例评析[J].文学教育(下),2021(06):98-99.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皇帝的新装一场由“新装”引发的骗局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6期)2017-07-17研究性学习方式在《皇帝的新装》中的运用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年4期)2017-05-08《皇帝的新装》狂欢诗化精神解读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3期)2017-03-30《皇帝的新装》教学手记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3期)2017-03-29《皇帝的新装》后传故事作文·高年级(2017年2期)2017-03-01《皇帝的新装》续编青少年日记(2016年8期)2017-01-06例谈童话、寓言类文章的教学策略广西教育·A版(2016年4期)2016-05-28麻疹强化免疫沦为“皇帝的新装”南方周末(2015-02-05)2015-02-05《皇帝的新装》:温情地再现人性的弱点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4年5期)2014-07-09

推荐访问:赏析 课堂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