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四史”教育

周晴燕

摘 要:思政一体化源于德育一体化,教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之根本,生成阶段性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从而赋予课程内容一体化特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可立足于思政一体化教学理念将“四史”教育融入其中,督促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并在“四史”教育的熏陶之下,陶冶其道德情操,从而使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思政一体化教育优势,重视“四史”教育内容,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改革,以此来获得优质高效的德育教学成果。

关键词:思政一体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 “四史”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8.049

思政一体化的建设实施需要将三项一体化作为教育之目的,即课程设计一体化、学生素养一体化、校内外资源整合一体化。在此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可实现相关部门所指定的教育目标,促进“四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有效落实。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四史”教育相统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将其作为思政一体化理念的教育契机,从而构建出富有鲜明特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纵观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四史”教育课堂,其中存在诸多教学问题,比如教学内容割裂、价值定位模糊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具备长远发展眼光,将思政一体化作为教学背景,促进“四史”教育横向发展,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明确教学逻辑,秉承价值引导;
推动“四史”教育纵向拓展,规划整体教学体系,确定教学定位,落实教育要求,从而增强“四史”教育的时效性。

一、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在初中德育与法治课堂中渗透“四史”教育的价值

思政一体化教学背景可促进“四史”教育和德育与法治课程的相互渗透,使两者的结合具有一体化特征,这不但能从根本上落实“四史”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复兴民族的伟大意识,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思想一体化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整合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措施,使“四史”理论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凸显“四史”教育的渗透价值,促进学生全面认知社会,提高其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因此,需要将“四史”教育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导向功能

政治导向功能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独有的功能,也是其作为思政教育课程的必备条件。纵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教学情况,与高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相比,严重缺失政治导向功能。虽然初中教材比较注重初中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减少了相关政治内容的融入,但是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解能力。因此,加强思政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若想实现思政一体化,就需要借助“四史”教育的渗透价值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体现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导向功能,为日后的思想政治教学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为例,此课需要让学生对自身建立全面认知。首先,教師应根据思政一体化教学理念,制定一体化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学习观念。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以下问题:1.为何要学会认识自己?2.怎样正确认知自己?并引入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提出的“自知者明”、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所提出的“认识你自己”,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进行思考,使其懂得人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将述莫言的故事:莫言小时候觉得自己样貌丑陋,母亲则对他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这则故事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挖掘出自己的天赋,从而建立自信心,促进自我发展。教师可将“四史”教育和思想品格培养融为一体,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符合自己理解能力的核心价值观。

(二)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

在思政一体化教学理念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为理想信念教育。由于当代初中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不曾体验革命年代的艰辛,也未曾经历较大的困难,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环境之下,很多学生的容易受到享乐主义错误思想的干扰,难以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由此可见,若不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可能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基于上述原因,教师应立足于思政一体化教学理念,将“四史”教育渗透到初中的道德与课程教育中,以此来解决迫在眉睫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群众共同奋斗的艰苦岁月,可深入感知我党成立之艰辛,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树立积极且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丰富的社会生活》为例,此单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了解社会的千姿百态,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使其感知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对自己的社会生活建立明确且清晰的规划,使其道德情操、理性信念实现逐步升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理想信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四史”教育的有效渗透,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社会发展历史及现状,比如利用多媒体展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于2月4日在鸟巢开幕的视频、2022年4月16日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的视频,培养学生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责任心与决心,使其从内心接受党和国家的教育思想。另外,利用“四史”教育与课堂知识的有效融合,可使学生具备核心素养,促进其学科思想的逐渐转变,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在无形中完善其处事方法和为人之道,同时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环境中。

二、依托思政一体化教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四史”教育的措施

(一)了解历史知识,梳理历史脉络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师资不够雄厚,加之教材容量受限,导致部分历史相关内容无法展开。另外,部分教师对历史了解甚微,造成以“四史”教育为专题的思政一体化教学活动不具备文化底蕴,教师也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对历史事件进行有效梳理,无法深入把握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不但被割裂,课堂教学也呈现出碎片化现象。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踏上强国之路》为例,此课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教学内容,涉及“四史”教育中的改革开放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了解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不易,从而深入理解改革开放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虽然大部分教师能够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呈现在课程之中,比如: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1979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开放”;
1983年,在全国范围推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政策事件却具有“割裂式”特点,不具备内在联系性。学生只能了解到改革开放过程中不同政策的推行时间,并没有感知到改革开放的具体历程。为了让学生深入感知这些历史实践的思政内涵,可将学理性与思想性进行有机结合,开展“改革开放史梳理大赛”活动。在活动开展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将上述事件一一展现在课堂之上,让学生阐述这些事件的先后顺序和作用;
接着,引导学生熟悉改革开放的有关资料,理解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梳理改革开放史的知识点,比如改革开放由谁提出?在何时提出?我国为何实行改革开放?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有效梳理,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二)注重学段需求,实行因材施教

当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四史”教育专题活动,存在诸多教育问题,比如“蜻蜓点水”教学方式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所定教学目标高于实际教学情况,与思政一体化教学理念相违背。因此,教师应重点考虑“四史”教育应以何种形式出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或者引入哪些历史事件能起到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在此期间还需要适当把控历史事件引入数量,避免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转化为历史课程,这些都是教师解决的教学问题。在《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应明确出与之对应的教育重点内容,从而满足相应教育阶段的需求。教师可对此文件进行深入钻研,从中找到解决以上教学问题的方法。

初中生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形成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高尚思想情感,从而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虽然“四史”教育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然而教师可将其中的“史”作为教育主线,赋予课堂教学故事性与情感性,再利用“四史”事件的启发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充分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从而感知其内在精神。在备课过程中,可将“三部曲”落实在其中:首先,明确出教授课程的“四史”教育在初中阶段中处于什么学段,围绕“四史”教育主题活动与其他学段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其中的内在联系与不同之处。其次,充分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情况与思政一体化教学目标,保证课程教学目标与“四史”教育相统一。最后,同一主题的“四史”教育课程有可能出现在多个教学阶段,对此种教学情况,可利用思政一体化教学理念寻找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针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多维度分析,从而建立全面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认知,充分体现“四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法律在我们身边》与八年级上册的《做守法公民》为例,两课涉及的“四史”教育内容一致,可将与法律相關的“四史”教育融入上述教学内容中。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进入初中阶段,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和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在引入“四史”教育过程中,可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观看《法律在身边》的视频,使其逐渐增强法治意识与法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四史”教育可偏向于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等政策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从而使其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虽然“四史”教育的内容极为相似,但是通过不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教学,可让学生产生逐渐深入的法律认知,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效果。

(三)把控德育目标,体现价值导向

思政一体化教学理念的出现,可帮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明确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也为“四史”教育的融入提供较为便利的条件。“四史”教育不仅是单纯讲解“四史”的史实,还需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探究其背后的德育价值。在“四史”教育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体现其德育价值。因此,教师应深入体验道德与法治的育人属性,合理把控德育目标,有效融入“四史”教育,以此来发挥两者共同育人的作用。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建设美好祖国》为例,此课涉及的“四史”内容较多,比如中国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伟大成就、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这些都和新中国史密切相关。同时,教师需要将红色资源融入其中,通过红色资源让学生了解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感。比如开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演讲活动,将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伟大事迹渗透到活动当中,并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从而发挥“四史”教育的德育导向作用。

(四)借助实践活动,强化渗透效果

“四史”教育除了要让初中学生学习和掌握“四史”知识外,还要对学生所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进行有效强化,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观,并贯彻落实到日常行为活动当中。基于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借助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四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渗透成效。

例如,在《守望精神家园》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介绍一些红色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进而对“四史”发展中形成的各种精神、品质产生一定了解和领悟。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精神的认知,教师还可开展课后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红色遗址、党史博物馆等,也可以将《守望精神家园》作为活动主题,举办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书籍的查阅、信息的搜索等多种手段搜集相关资源,在资料的阅读中深化对红色精神的感悟,并将自己在阅读后获得的体验和感受写下来,在课堂内相互分享、交流。

综上所述,思政一体化以学生作为教育根本,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的。在此背景下,促进“四史”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融合,使学生同时享受良好的理性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则要增强对“四史”教育的理解和认知,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的契合点,并借助不同史实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英《四史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渗透策略》,《天津教育》2022年第9期。

[2] 胡娟《“四史”融入小情境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课程辅导》2022年第9期。

[3] 赵爱玲《核心素养视域的“四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6期。

[4] 戴涛《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四史”教育》,《科教文汇》2021年第10期。

猜你喜欢四史改革开放法治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上海工运(2020年10期)2020-11-03队史连“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10期)2020-10-28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湘潮(上半月)(2019年7期)2019-05-22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改革开放四十年颂老年教育(老年大学)(2019年9期)2019-01-13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中国法治文化(2016年4期)2017-01-20

推荐访问:法治 课堂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