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群词阅读《长相思(三首)》课例赏析

王晨

内容摘要:群词阅读是群文阅读的形式之一。相较于单篇的诗词学习,群词阅读可提供更多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文化价值。在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三首)》的课堂实录中,可以总结出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构建:抓住一点、层层深入、系联全篇。

关键词:群词阅读 于永正 《长相思(三首)》 构建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语文教育上的热点问题。在各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新课改的实行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新方向。而群文阅读正是顺应新发展要求的语文阅读与教学的形式。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三首)》是一个古诗词的群文阅读与教学的课例,为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一.从群文阅读到古诗词的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作为热点话题,备受关注。许多专家就“群文阅读”的概念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部分专家还进行了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

其中蒋军晶老师认为:“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1]群文阅读的内容还不止局限在文学篇目上,“还包含更广泛意义上的非语言文本的‘看:读‘物、读‘像、读‘图、读‘数、读‘事,不一而足”[2]。此外,群文阅读应该根据共同的议题,让多种形式的组篇形成一个“求同存异”的整体,在异同之中发挥学生的辨识能力、整合能力。除了多篇组合的特点,群文阅读还要适应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师生在共同的学习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例如潘庆玉老师执教的《大美兰亭》,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世民的《王羲之传论》、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林语堂的《书法的韵律之美》和宗白华的《论魏晋行草之美》等文本组合在一起,在执教过程中,潘老师还把临帖和流行歌曲引入课堂,可见选文之丰富,活动之多样,主题之集中,意韵之深刻。

群词阅读,即古典诗词的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的一个分支。相对于普通的群文閱读,其选篇在形式上是相同或相似的,都是古典词章。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拥有丰富的诗词资源。一般来说,古典诗词短小精悍,字数虽然不多,但大有深意且韵味无穷,每一个字都经过斟酌,每一个意象都是民族的符号。此外古典诗词多采用意象组合的方式,在整体上营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意境。选择古典诗词进行组篇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不仅方便教师操作,其价值更不容小觑。

二.古诗词群文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是多篇诗词整合的学习内容,相较于单篇的诗词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更能在差异化的表达中培养学生的联系能力、辨识能力、整合能力等。

(一)知识价值

语文是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学科,语文教学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因此,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构成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无非是学生、教师和语言文字。”[3]因此“语言文字”的学习是语文课的重中之重。

在《长相思(三首)》中,于老师非常重视对语言的学习。他反复要求学生个人朗读,齐声诵读,并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词句,来渲染感情,帮助学生思考。除了朗读,于老师还重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比如他会提问“不道”是什么意思,“不道愁人不喜听”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朗读重视的是对语言的感知,那么解释则是看重对语言的理解。

学习语文不仅要学语言,还要学习鉴赏语言的方法。对于古诗词来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意象,借此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在三首《长相思(三首》的执教过程中,于老师抓住了三首词的共同的情感,再分析词中的意象,既有共同的意象,也有差异化的意象,做到了同中有异。于永正老师还说“学古诗古文一定要看注释,这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这就为学生学习古诗词进行提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空空而谈。

(二)能力价值

相比语言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则是语文学习的另一重要方面。不仅重要,而且还比较隐晦。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能力的地位比知识要低很多,但是其价值却远超其地位。

“群文不是多个文本的杂乱堆砌或简单相加,而是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是深度阅读。”[4]在《长相思(三首)》的课堂上,于老师用“情感”将三首词联系在一起,然后在意象分析上将三首词的不同展示出来,最后联系到学生所熟识的《长相思》上,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整个过程流畅而完整。因此群文阅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需要过去所学的知识作积累,还需要有联系能力、辨别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

此外,在课堂组织上,于永正老师注重学生的其他能力。比如在提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时,于老师强调“不看讲义”,正如他说,“不看讲义就说明这个知识变成自己的了,看懂了要记忆,学语文要记忆。记住了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要记得”。在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中,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解码编码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文化价值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古诗词的作用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大到文化传承,小到个人修养。纵向来看有历史的厚重,横向来看有人生的广阔。

于永正老师所执教的《长相思(三首)》选文分别是白居易的《长相思》、张煌言的《长相思·秋》和万俟咏的《长相思·雨》。细究三首词可以看出,选篇所呈现的的内容并不单一。白居易的《长相思》描绘了一个思妇,登高倚楼,所见情景触发内心的相思。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绘思妇的男性诗词家大有人在,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思妇往往思念自己的丈夫和心爱之人,期望他们归家团圆,共同幸福生活。展现出中国人对于“家”和“团圆”的渴望。张煌言的《长相思·秋》刻画了作者对故国和故园的深刻爱恋。作为历史长河中众多的仁人志士之一,他效忠他的国家并为之献身,展现出深深的爱国情感和大无畏的爱国主义。万俟咏的《长相思·雨》所描写的对象不够明晰,但是也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思索和情感涌动。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三首词都表达出了每个人都为之感动的情感:思念爱人、恋念国家、惦念心头事……其中蕴含了中国人对家、国的态度,融入对景物的描绘,展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和情感表达。

三.《长相思(三首)》的群词阅读课例分析

既然群词阅读与教学的价值很高,那么如何实施?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三首)》的课堂呈现了一个主题集中、结构清晰的构建方式,即:抓住一点,层层深入,系联全篇。

(一)抓住一点:明感情

群文阅读与教学,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学与教。因此,习惯了单篇教学的教师们如何将两篇及以上的作品放在一起教学?这就需要抓住不同作品的共同点或者相似点。

在于永正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三首)》中,于老师首先书写题目,然后介绍词牌的含义——“长相思”多“用于写思念之情”,“始见于唐代的白居易”。于老师介绍的内容都是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资料呈现简洁清晰,而且严谨,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关注到本节课的重点。从解题出发,直截了当地把三首词主要的共同点即情感上的相似告诉学生,让学生以此为抓手串联起三首词。

在解题完毕后,于永正老师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后面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提问,因此每首词的检查内容并不相同。在白居易的《长相思》中,教师检查词中的“汴水”“泗水”的相关信息并思考主人公是何人。学生得出结论:主人公是一位思妇,思妇怀有“思念丈夫”之情。在检查张煌言的《长相思·秋》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介绍作家张煌言——被叛徒出卖,然后被俘,最后英勇就义。此处关注的是作者的背景,为“思念故国”之情埋下伏笔。分析万俟咏的《长相思·雨》,则从具体的诗句下手,分析“不道愁人不喜听”的“不道”是什么意思?“不道愁人不喜听”这一句是何意?学生回答“不管这个人喜不喜欢听”,教师补充“不管人喜不喜欢听,雨一直在下,到天亮还没有停”,通过对景物的分析,为万俟咏不具体的思念之情做好铺垫。

以上可以看出,于永正老师抓住一个共同点,但不把所有的篇目同一起来,而是有选择性地学习,检查提问的重点全部指向“思念”这个核心。在古诗词的群文阅读与教学中,需要教师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抓知识点,把知识点都指向核心主题,以实现不同篇目的整合。避免把每一篇目的所有内容全部呈现,这样容易造成主题不集中的问题,也不易抓住重点。

(二)层层分析:辨意象

上一部分于永正老师根据主题对三首词的预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学生也知道每一首词的大体意思和情感,但是诗词的学习不是知道了意思和情感就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习诗词,重要的是分析诗词的意象、探究深层情感。一般来说,教师会先去分析意象,最后从意象来探究深层的情感。但是在于永正老师这里,情感先被点明,再去具体分析意象是如何承载情感的。于老师颠倒了顺序,用主题“情感”去统摄意象。

教师提问思念在什么时候最强烈?学生从“月明人倚楼”和“午梦惊秋醒未醒,乾坤一草亭”这两句可以看出,是夜晚。由此教师追问为何夜晚会让思念强烈?学生得出夜晚漫长、宁静,让人产生孤独感的结论。教师再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晚?学生答是有月亮的夜晚。通过层层追问,明确情感生发的时间、原因,最后引入到“月”这个意象上。月亮代表思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望月寄相思的传统。教师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所学:《静夜思》的月,使李白想到故乡;
《水调歌头》的月,使苏轼想到亲人;
《月夜忆舍弟》的月,使杜甫思念弟弟。

于永正老师借助两首词,从共同的情感“思念”出发,思念的对象虽不同,但情感生发的时间、原因都是相同的,最后还把重点引到“月”这个极富有中国传统美学价值的意象上。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同——异——同的变化,并且在最后一个“同”上,实现了总结升华,上升到了中华民族共同审美的价值层面和文化认同层面。

如果只分析一个意象,课堂容量太小,也不能实现对词的全面把握。于老师又回到两首词中其他意象的分析上来。教师问学生白居易的《长相思》中的妇人在月下倚楼,她还看到什么?根据教师的提示,學生得出“水流”和“吴山”的答案。此处让学生关注“吴山点点愁”,教师点明:山都带着人的愁绪,妇人虽然是在“望”,心里却是在“盼”。师生很自然流畅地得出了“情景交融”这一个诗词鉴赏的手法。

接着转入张煌言的《长相思·秋》,教师提问,为什么题目要加个“秋”字?因为秋也是引发中国文人思绪的一个意象。教师让学生注意张煌言笔下的秋景——“秋山青,秋水明”——景色是美好的,问学生张煌言看到这美景心里作何感想?学生说“景色越美,更表达出他思念故乡和故国”。教师还点出“孤鸿”这个意象,更反衬出张煌言无限伤悲。情和景的交融再一次得到验证。

可以看出,对意象的分析,于老师采用了循环渐进的方式。第一次重在共同意象,从而总结了“月”这个极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第二次,重在分析两首词不同的意象,将重点集中在了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情境交融上。两次内容没有重复,但是情感都指向了“思念”,本课的主题再一次得到强化。在进行群词阅读时,需要教师牢记主题,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不仅教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

(三)系联全篇:学所用

在分析三首词的过程中,于永正老师并没有将三首词一起来对比分析,而是先分析白居易和张煌言的词,总结出共同点,再去验证第三首词,体现了学习的渐进性。

通过学习前两首词,学生积累了相关的知识背景、鉴赏方法,由此引入到第三首词的分析。万俟咏的《长相思·雨》,时间同样是夜晚,但是意象却是雨,教师问学生雨下得大不大,时间长不长?学生通过诗句得出“雨下得不大,但是时间很长”的结论。雨打芭蕉,愁思无限,教师又通过“此时无限情”来追问学生万俟咏可能在思念什么?学生得出结论——可能思念家人、可能思念朋友……但是,词中没有明指,老师告诉学生“所以答案不具有唯一性”。

学生在以前学过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教师让学生思考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写在什么时间写什么感情?学生得出结论:也是在写刮风下雨的夜晚,情感也是思念故乡。最后教师总结:《长相思》多写思念之情,紧扣开头的词牌含义。

于永正老师通过学习前两首词验证了《长相思·雨》的情感,又借助《长相思·雨》中的“风雨”意象验证了纳兰同名词的环境和情感,综上四首词全部统摄在“思念”这个情感主题上。正如蒋军晶老师所说,“结构化的群文传达给孩子一种明确的信息:不能只背零碎知识,而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只要学会整合,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便可以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1]因此,教师在进行群文教学前要思考组篇的结构和逻辑,可以将重点放在部分篇目的学习上,得出学习的规律,再用来指导、验证其余的篇目。有主有次、有重有轻,有知识性的学习也有方法性的指导,有新知识的学习也有对过去经验的强化,真正地实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的学习。

于永正老师的《长相思(三首)》为教师建构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提供了直观的经验借鉴。总体来看,于老师的执教过程,呈现出总——分——总的严谨结构,在内容上实现了同——异——同的曲折变化,所选的内容,都指向一个中心,整个课堂容量非常大,讲解也非常透彻。不仅有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能力的提升。当然,构建古诗词群文阅读与教学的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一种,但其质朴、清晰,可借鉴性强,值得一线教育工作者学习。

参考文献

[1]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30,31.

[2]潘庆玉.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因秘响而旁通[J].语文建,2018(01):29.

[3]于永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 重情趣.重习惯——我的语文教改探索[J]. 江苏教育,2000(Z1):39.

[4]倪文锦.语文群文阅读中的思维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02):73.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于永正构建风正一帆悬江苏教育(2018年9期)2018-08-20于永正从教年记江苏教育(2018年9期)2018-08-20——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江苏教育(2018年33期)2018-06-05——记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风正一帆悬
——记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江苏教育(2018年33期)2018-06-05于永正纪念专刊江苏教育(2018年33期)2018-06-05于永正“言语交际”作文教学研究综述现代教育科学(2016年2期)2016-11-07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推荐访问:赏析 三首 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