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理论溯源、内在逻辑与价值实现

赵晓东,孙大鹏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3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党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价值论述,是高校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和育人追求。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紧接着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为新时代高校围绕立德树人强化劳动教育提供了纲领性指南。

劳动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劳动创造价值学说。因此,劳动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传统和特色,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同时,随着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高素质劳动者的中坚力量。劳动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作为企业生产一线人力资源的主体来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素质有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行为盛行,劳动价值观尚未真正建立,劳动素养有待强化和提升。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比较薄弱,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对基层员工的素质要求形成了明显的矛盾。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家庭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尤其是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方面的教育容易陷入形式化的弊病,同时也缺乏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多样性措施和评价标准。因此,高职劳动教育要从根源上理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有针对地进行劳动教育的方向把握与措施实行,从而培育高职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于劳动教育的界定,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表述,教育部2020年7月出台的《指导纲要》,把劳动教育定义为“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1]。这是从教育的宏观层面提出的劳动教育核心要旨,职业教育的劳动教育需要遵循上述共性,同时要结合劳动教育理论和职业教育特性,界定其类型化本质属性。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

劳动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群众观、实践观的基础。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于劳动,他认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全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甚至创造了人本身[2]。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劳动的阐释,我们可以把劳动界定为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活动。同时,马克思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教育与劳动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这也是他劳动教育的核心思想,他认为通过这种结合,使得劳动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

(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劳动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他主张社会即是学校,其教育理念特别强调教学做合一,在他看来,劳动的本义就是“做”,他把教学做当做一件事,主张通过做去教,通过做去学,做上教的是先生,做上学的是学生[3]。通过梳理其思想发现,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突出的是实践,就是他主张的“做”,并把“做”作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通过“做”,锻炼各类生产劳动技能并培养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学校的任务就是通过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帮助受教育对象掌握生产生活知识、技能。

(三)黄炎培敬业乐群劳动教育思想

作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的黄炎培先生,始终把劳动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他主张“敬业乐群”[4],并把这一教育理念进行实践,创立了中华职校。在这里,劳动教育成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职业精神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的入门第一课。黄炎培先生提出,教育救国的核心就是进行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塑造高素质的劳动者,进而提升国家工业化水平,实现实业救国,因此,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黄炎培的劳动教育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具有时代意义。

(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陶行知和黄炎培分别从哲学、育人和乐业三个层面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理论阐述,具体来说:首先,劳动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劳动是价值的创造手段,需要通过教育让受教育者明白这一根本哲学道理,从而摒弃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4];
其次,劳动教育是一种育人途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劳动育人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通过全面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培养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
第三,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联系紧密,黄炎培主张“敬业乐群”实质上是爱岗敬业、团队精神的职业素质,现代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双重融合,为国家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劳动教育的落地实施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素养和职业素质势在必行。

综上所述,高职劳动教育是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以全面发展、人人成才为目的,面向学生进行以劳动价值、劳动素养、劳动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教育内容的育人活动。

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并做了重要论述。对于高职劳动教育来说,“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指向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和价值追求,“怎样培养人”指向培养主体和措施方法。因此,要结合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从逻辑层面理清其价值实现维度,回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价值维度

劳动蕴含的勤劳、节俭、奋斗、创新、奉献等传统文化美德精神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时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功能和物质文化价值创造动能。虽然古代没有专门的劳动教育机构或者课程,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与比较具体的劳动教育措施,通过礼仪制度、学校教育、家训家风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实现劳动教育[6]。古代思想家更是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哲学和学理的高度,例如,孔子率先提出“知行”观点,“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理仁》),强调重视实践活动。北宋的朱理学也提出“知难行易,知先行后”的观点,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统一”思想和王夫之的“知行互生”观点,都是从学理上对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的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因此,从文化育人的角度而言,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一线生产主力军的教育类型,尤其应当重视劳动教育的传统文化价值,以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塑造高职学生“知行合一”的学习观,能够放下身段投身到基础的劳动实践活动当中,从而身体力行的体验和发扬劳动的传统文化价值。

(二)思想教育价值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高校的使命就是培养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建设人才,这要求新时代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育人的政治功能。具体来说,高职教育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首要任务是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之具备服务人民大众、献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精神品质[7]。高职学生服务人民思想的树立,就是要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进行劳动实践锻炼劳动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树立坚实的劳动精神;
同时,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献身社会主义祖国建设需要高职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和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能工巧匠或大国工匠。因此,劳动教育与理想信念和报国情怀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通过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培育高职学生劳动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实现其思想教育价值。

(三)社会发展价值维度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不能靠一句口号,要靠亿万中华儿女特别是广大青年的知识才华和双手劳动。从理论层面来看,高职劳动教育应放到社会视野中看待,马克思从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从剩余价值理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2],进而引领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伟大实践。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是共同劳动、共享成果和共同富裕,这与以民族复兴为核心的中国梦形成理论契合。当前,中国发展正处在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学生后备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情怀,再造工匠精神和创造精神,提升创造力,夯实社会基础。因此,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社会劳动教育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十分深远,是劳动的社会发展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四)个体职业价值维度

职业价值是指通过从事的职业本身而表现出来的人的自我价值,具体体现为个体内在的职业精神价值和成就满足感知、外在的经济价值(如报酬)和关系价值(如权力、荣誉、团队精神)[8]。在互联网时代,学生个体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诱惑和困惑,对待个体成功的认知越来越浮躁,追求短平快的所谓成功,如升官发财、成名暴富,造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后果就是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劳动致富的精神弱化,以及职业价值的追求淡化,这需要国家和学校教育充分重视。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弥补互联网时代的弊病和人性缺憾,让高职学生心态有一个本真的回归,在劳动实践中找回安宁、获得回报、感受幸福,并且锤炼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精神和劳动价值取向,同时获得内在的精神满足和外在的经济价值。

劳动教育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精神内涵,事关未来青年劳动素养的培养。通过理清高职劳动教育的价值维度,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育人目的和培养方向也就更加明确,即通过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其传统文化价值、思想教育价值、社会发展价值和个体职业价值。下一步需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高职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育人主体和路径措施。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补齐劳动教育的短板,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思想,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高职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首先要在明确“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借鉴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理念,将劳动教育和思想教育、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有机结合,并制定融入相关培养方案,形成全校一盘棋、全面全过程的劳动教育体系,彰显劳动教育的思想教育价值和个体职业价值;
其次打破单一的“公益劳动周”的实践模式,建立劳动理论、劳动实践和劳动竞赛相结合的规范劳动教育内容体系,并建立长效规范的劳动教育推进工作机制,确保劳动教育在教学、督导、评价、诊改等环节实现规范化、科学化;
再次,明确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等,规范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计划学时、评价标准等;
最后,重点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进行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精心设计,发挥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优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企业、行业发展,形成职业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五育”并举,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育人功能

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环节。而劳动教育不是某一门课程的实施就可以达到实效的,必须发挥劳动的全面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的系统化整合,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目前高职院校的考评体系中,劳动教育相关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没有独立的考评体系,从而导致“五育”出现结构性失调。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入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把劳动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培养青年掌握良好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
把劳动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培养青年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奋斗精神;
把劳动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培养青年的艺术修养,启发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增强劳动幸福感体验。最后,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把劳动素养测评指标纳入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结合各高职院校自身实际,细化分解劳动教育内容,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使得劳动教育有章可循,督查和评估劳动教育结果,并把评价结果应用到评优评先中。

(三)坚持校企“双主体”,建立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引导和要求,是职业教育系统通过与产业系统深度融合、破解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选择,其核心机理是通过产教协同育人实现专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作用,真正使专业教育的劳动导向落地生根,内化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从这一层面来说,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必然路径选择。然而,由于当前产教融合实施层面本身存在难度,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即使合作各系较为紧密的校企双方也更多地将重点放在专业教学、专业实习和合计合作方面,明确协同实施劳动教育的校企合作项目凤毛麟角,从而导致高职劳动教育只是学校单方面实施,企业参与度非常小。因此,高职劳动教育必须发挥劳动教育的校企“双主体”作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尤其是企业要在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实习任务的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职业价值的引领。

(四)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多渠道培养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

职业教育自身和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的这种天然的联系直接促成了其劳动教育的师资优势,其一,提升“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比例,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的要求,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比将超过专业课教师总数的一半。“双师型”教师有着深厚的企业、行业、职业等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其二,促进“能工巧匠”“技能大师”等企业行业兼职教师的融入。企业兼职教师长期从事一线生产,掌握着最新的生产技术,了解行业及相应技术领域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精神,劳动经验丰富。其三是劳动模范、优秀创业者等新时代劳动者进校园,将有助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多渠道培养并打造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必将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五)用好网络领控舆情,营造劳动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当今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广泛应用,劳动教育面对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当前网络舆情“泛娱乐化”趋势明显,呈愈演愈烈之势,披着大众娱乐外衣渗透各种不良社会思潮,恶搞英雄人物、榜样人物等,对抗主流话语体系。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应该利用好网络,特别是手机APP线上教学功能,做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榜样人物的宣传,做好劳动精神宣传文案、宣传视频等,并及时推送,把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相互配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帮助青年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科学劳动观,有效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当今国际形势巨变,中国经济发展肩负反遏制的艰巨任务,面临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趋势和技术自主可控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劳动的传统文化价值、思想教育价值、社会发展价值和个体职业价值实现等层面,系统化建构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对策,同时高职院校应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多元联动,多方式多途径,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打造劳动教育新生态,在实践中锤炼青年大学生诚实劳动的品质,增强未来劳动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爱国思想、家国情怀和吃苦耐劳精神,团结一致奋斗,推动中华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劳动育人价值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5期)2021-09-05热爱劳动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一粒米的价值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7期)2017-02-04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当代工人·精品C(2016年6期)2017-01-12“给”的价值小天使·四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11期)2016-11-29他们用“五招”育人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 溯源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