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新使命、新路径

□ 崔新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以下简称“三教”协同创新)。党中央从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出发,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做出统筹部署,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进行系统谋划、一体推进。作为“三教”协同创新的交汇点,开放大学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夯实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1.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是教育链接就业的枢纽组合,是提高国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指出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要求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党的十九大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三教”协同创新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部分进行系统论述,要求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推进“三融”系统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三类教育的耦合关系进一步得到加强;
同时,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在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发展锚定了新的战略定位,进而为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推进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逐步由量的满足向质的追求转变,由传统的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化的学习转变,由接受单一类型教育向追求丰富优质、灵活动态的教育转变。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背景下,顺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必须有效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机制,以实现教育的多路径融通、受教育者的多通道成才。而“三教”协同创新的核心归旨就在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教育生态。“在我国的学习型社会架构中,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发挥着纵横交叉、四通八达的支柱作用”[1],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些年职业教育由强调“从学校到工作”转向关注“从学校到生涯”,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宽基础,注重综合素质以及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而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明确要“以满足学习者学习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习者职业能力提升为重点,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2]。尽管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从选拔方式到机构载体到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受教育者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工作、更好地生活。因此,在“三教”融通发展的基础上,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知识能力更新提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内在要求,这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建设开辟了新的赛道。

3.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是三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同主题

传统意义上,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继续教育面向学校教育后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成为各级各类教育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的主旋律。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把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3]“三教”协同创新也是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高等教育要围绕人力资源深度开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发展,在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育人机制中发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优势,进而不断提高自主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引领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重大科技原始创新的能力;
继续教育更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并举,形成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把在职人员的成才链、教育链、创新链耦合起来,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事实上,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不断促使三类教育走向协同。比如在制造业中,传统的职业教育往往更多关注培养技能工人,高等教育关注技术创新,继续教育关注辅助性培训服务,但当前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全产业链、创新链,必须打通三类教育的壁垒,通过职普融通实现教育链和人才链的融合,通过产教融合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通过科教融汇实现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因此,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
而“三教”协同创新反过来又不断为三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国际趋势看,推动“三教”协同发展也是普遍选择。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更新变革,为了适应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大规模在线课程证书对传统学位证书的替代作用逐步显现,终身教育培训需求大幅增加,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也趋向新的融合互动。比如日本“建立教育审议会组织机构协调教学计划、资金分配与投资权限,实施普通高等教育转轨导入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制度”,美国通过“增设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短期社区学院,以及实行柔性化与开放化政策,适应精英、大众化与普及化不同阶段不同人群对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差异化需求”等。[4]这些举措都是“三教”协同发展的新实践,为我国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提供了借鉴,并对高等学校办学主体尤其是开放大学抢占先机、赢得机遇,提出了新的发展命题。

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是在“教育、人才、科技”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打破区域、行业、部门、领域的各种壁垒,围绕国家战略对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的需求,有效衔接和整合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分散的要素,三教协同形成高效的教育资源配置,协同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育人体系,协同创新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而以高质量人才和科教融汇来支撑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因此,对于高校办学主体来说,提高培养质量、促进人人成才是“三教”协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力量等多元利益相关主体需要凝聚改革和发展共识,扫除现实中导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行其道的制度壁垒、体制障碍,搭建好相互融通、融合、融汇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实现三教统筹协调发展。

1.“三教”协同创新的模式探索

在世界范围内,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经验和模式。学者研究认为,代表性模式有德国的“螺旋式、双元制”模式、美国“一体式、生涯规划”模式、澳大利亚“阶梯式、资历框架”模式。[5]在德国“螺旋式、双元制”模式中,学生可以在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五个阶段组成的教育体系中,依照不同学习阶段实现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流和转换。同时在双元制下,学生可以在学习的任一阶段完成从职业教育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对应层级所需的素质积累。在美国“一体式、生涯规划”模式中,强调将职业教育融入国家教育体系中一体实施,而非将职业教育自成体系,因此该模式呈现出的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全面融合。学校教育体系与继续教育体系的融合主要通过社区学院实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学习者可以在社区学院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同时其先前的学习经历也可以通过学分认证与转换系统折算为学分。在澳大利亚“阶梯式、资历框架”模式中,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主要通过等值证书实现学生的多元选择和流动,高等教育阶段向学生提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将技术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国家资历框架,学生可以获得证书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而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工作经历也可以经过认证折合成学校的学分。

从国家政策框架与导向层面,结合我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状况,可重点借鉴德国“螺旋式、双元制”模式和澳大利亚“阶梯式、资历框架”模式,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进入劳动市场的社会人员仍然能接受职业继续教育,期间通过分流转换、资历框架等载体,实现“三教”的灵活互通和学分在“三教”之间的有效转换。从已有的实践基础层面,三类教育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高等学校发展高等学历教育,高职院校探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三类教育通过继续教育基地开展培训服务等。[6]

具体而言,“三教”协同创新有三方面的重点内容。第一,在高等教育方面,鼓励高等院校根据产业变革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招收更多职业院校学生,鼓励研究生教育通过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培养兼具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第二,在职业教育方面,《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在巩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从“不同”走向“协同”。[3]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机制,特别是在师资、课程和资源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职普的互利合作、协调共生、各美其美的教育生态。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开放大学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第三,在继续教育方面,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已成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依托,应当在“三教”协同创新发展中更有所作为。其中,重点是加快“学分银行”建设,引导在校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开设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存储、积累学习成果与技能财富。

2.“三教”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

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蓝图擘画已毕,既顺应了三类教育的发展规律,从历史实践和国际经验上也具有一定基础。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三类教育及各相关利益主体应把握契机,齐心把“三教”协同创新推向深入。

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教育和产业密切合作的新格局。“三教”协同创新之所以跃升为国家顶层设计,一个重要原因是协同创新可以超越传统的产业企业、教育、科研机构单方面实现的效能,实现“1+1+1>3”。“三教”协同创新既需要高等教育的科研创新,通过技能实践推动成果落地与转化,更需要产业工人与时俱进地接受继续教育,实现能力迭代和技能提升。要聚焦支撑产业,深化校企合作形式,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同时也可以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导,通过混合所有制办学等多种模式,真正实现产教一体发展。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挖掘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潜力,支持科研院所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基地,推动科教融汇助力产业升级。

建立转换机制,加快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当前,国际社会倡导教育体系的开放共享,加强传统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联系,实现通过非正规和非正式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贯通和互认。资历框架在融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推动终身学习、改革教育评价制度、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衔接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重要载体。着力构建网格化的国家资历框架,逐步完善基于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的学分银行制度,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使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泛在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相衔接,推进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同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习者通过课堂学习、在线学习等获得学分,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等功能,不断满足新时代学习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突破制度壁垒,深化“三教”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在管理体制上,我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管理以教育部门为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负责部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由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总体规模大、业务范围广、涉及人群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具体的政策实施层面仍然面临着统筹不足、资源较为分散等问题,需要从全面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层次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为“三教”协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要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牵引,打造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存并立但又相互连通的立交桥,完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探索将高职院校及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考试内容、录取方式等与普通本科高校分开,使大多数学生从中考高考竞争压力下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和学习方式。此外,还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层次专门人才。

开放大学是高等继续教育的专职机构,高等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开放大学毋庸置疑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办学主体。开放大学大都同时举办面向成人学习者的学历继续教育、面向适龄人群的高等职业教育和面向社会大众的社区教育,这是由开放大学的大学属性、办学宗旨、办学条件、资源及能力决定的。

开放大学自身兼具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种属性,但“三教”协同创新的先发位次并不意味着就必然地成为引领者;
相反,如果开放大学不能准确定位、精准发力,很可能错失这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需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任务,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层次,打造体系办学和数字化平台的发展特色,不断在人才培养、办学体系、社会服务等方面寻求新突破。

1.坚持人民至上,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坚持人民至上,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提出的宝贵历史经验。新时代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所急、所忧、所盼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教”协同创新的核心归旨就在于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开放大学作为一所面向基层民众、服务终身学习的新型大学,40余年办学历史已经证明,开放大学具有合乎国情、高效率、补偿性的特征与优势,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力量。

由此,开放大学必须坚持“扎根基层办大学”的办学特色,紧紧围绕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办学宗旨,强化“人民的大学”的发展定位,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广泛地覆盖地方、基层和农村,最大程度地实现“开放”办学,为有学习愿望、求知梦想的人民群众圆梦。这是源自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化传承,更是作为新型大学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的发展自觉。我们需要这种文化情怀,这将推动我们深入厂矿企业、走进美丽乡村,在社区教育、乡村教育、老年教育等领域不断发力,突显教育的公益性特性,着力补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短板。我们需要这种历史责任,这将推动我们积极搭建“三教”协同创新的转换机制,打造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平台学习,不断完善遍布城乡的开放大学办学体系,为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坚持守正创新,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正者,本也;
新者,始也。坚持守正创新,既体现为对“本来”的坚守,守好自身赖以生存的根本,坚守内在本质,遵循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又体现为对“始新”的追求,做到不断地吐故纳新、领异标新。对于开放大学而言,守正即守办学方向之正,创新即探求“三教”协同创新,其核心就是要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围绕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开放大学要积极融入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流。开放大学作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教”协同创新的关键枢纽,必须提高自信、勇担使命,积极瞄准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完善学科专业布局,主动投身于培养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的大潮之中,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人才。

遵循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规律,开放大学必须坚持“质量为先、特色为要、内涵为本、能力为长”的建设思路,通过学科专业师资等内涵建设,以高层次人才培养统筹“三教”协同创新,当前特别是要做好硕士学位培育点的建设工作,推动人才培养层次向上突破。只有不断提升开放大学的办学层次与水平,才能在服务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中,推动学习者的知识更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化战略。由此,围绕新型大学的师资、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开放大学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中找准位置,站稳脚跟,自信自立自强。

3.坚持系统观念,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系统观念,提出“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的发展思路。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更应坚持系统观念,通过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答好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时代新命题,提升治理体系和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事业发展的基础。

从外部环境来看,基于历史发展原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般将开放大学归至传统意义上的“成人高校”序列,教育部多个文件中虽然明确开放大学是“新型高校”,但强调“新型”之余,并未指明“大学”属性。开放大学亟需打破旧有“电大”身份,破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自身以及社会层面的认知差异,迅速统一思想和行动,积极主动以“三教”协同创新关键枢纽的身份投入新的发展使命。从内部体制来看,开放大学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统筹布局,不断完善学科、师资体制机制,破除影响事业发展的各种障碍,构建基于需求导向、一线导向和考核导向的运行机制。在办学体系上,要不断总结提炼40余年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激发办学体系活力,增强办学体系凝聚力。要深入推进体系的一体化建设,从办学体系、人才培养、学科专业课程、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文化建设等方面,打造网络化、扁平化的开放大学体系,推动各级开放大学向上突破、一体化转型,构建开放教育的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为高水平开放大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教育数字化的特色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聚焦于“五大问题”推进理论创新,即“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党中央的这一论断表明,问题既是新时代亟待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理论创新的沃土和生长点。对于开放大学来说,其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见、教育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及学校自身办学积累不足的各种矛盾,导致转型发展困难重重。坚持问题导向,就要求我们积极回应社会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凝练方向,打造开放大学的优势与特色。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就是有效手段。

开放大学具有数字化的先天资源禀赋。在过去10年,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开放大学在教育数字化中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发挥了教育数字化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部署,积极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体系,大力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

一方面,以教育数字化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和区域均衡发展,让更多社会公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发挥三类教育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共同富裕的独特作用。在当前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背景下,开放大学要积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营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智慧学习环境,推动办学模式、教育形式、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回应政府所急、市场所需、民众所求,主动走进乡村、社区和企业,激发社会公众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大力提升国民素质与水平,办成独具特色的新型高校,主动成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要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探索,营造开放大学发展新生态。在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育数字化为抓手,以学分转换为桥梁,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转换,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渠道,努力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不断推进三类教育的融合发展。要打造融合发展的精品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持续探索师资、课程、资源、实践教学条件等教学要素在多种教育类型间的共建共享路径,努力构建规模化、数字化形态下的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开放大学因创新而生、因创新而变。因应党中央关于统筹“三教”协同创新的决策部署,江苏开放大学作为全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新型大学的探路者、开拓者,始终坚持“江苏人民的大学”发展定位,理应在高水平开放大学发展之路上做领跑者、创新者和示范者,砥砺奋发、勇毅前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办学协同大学“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10期)2021-12-26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0期)2019-09-10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 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