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走出的文化自信

孙英民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一百年前的今年,中国科学史上也有一件盛事,和我们伟大的党同步在前进,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8号在政治局学习会议上,高度评价的中国考古学。习近平总书记讲:“从1921年仰韶文化被发现到今年即将一百年,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学家们青灯黄卷,战斗在祖国的大地上,用他们的实践,拉长了我们历史的链条,增强了历史的信度,活化了历史的场景。”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众多的历史记忆与价值理念,融汇成中华文明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只有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深刻领悟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研究黄河文化,离不开仰韶文化的研究。1921年10月,瑞典一位叫安特生的地矿学家,受北洋政府的邀请,来中国进行地矿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他把西方的近代考古学理论和技术,带到了中国。他来到黄河岸边,和中国的学者一起,在仰韶村发现了一个距今5500年左右的早期文化遗址。后来,按照中国考古学、世界考古学的习惯,以所发现的地址仰韶村,命名这个文化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在黄河岸边成长发展起来的一支核心文化,讲仰韶文化,离不开一个伟大的时代,就是新石器时代。

在人类历史上,新石器时代应该说是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力大解放的时代,迎接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农业的诞生。这个时代,有着一系列人类伟大的早期文明,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核心文化。

20世纪70年代初,鄭州大学的考古学家和河南省文物考古院的考古学家,在新郑发现了举世闻名的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是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早期文化。文物考古院的同志们通过多年的努力,在郑州这块大地上找到了它的源头——李家沟文化。李家沟文化是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文化。新石器通常的概念是距今一万年左右,对石器的打磨、陶器的发明、农业的出现,作为三大标志,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郑州这个地区,这样一个全过程,考古学家们把它揭示出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讲“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根魂所在,用今天考古学家的话说,就在仰韶。中华民族历经艰辛万险,至今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华文明为什么几千年来生生相续,在永远地创新发展,这和它的文化基因是分不开的。

1921年,发现了仰韶。近几年,在郑州巩义双槐树发现了仰韶晚期一个最宏大的城池。一百年的时间,从仰韶到双槐树,对黄河岸边这支伟大的文化,我们把它的脉络梳理得越来越清。从一个小村庄到一个大城池,这样一个文化面貌,它的核心内涵一步步被考古学家打开。

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其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年左右。仰韶文化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绚丽的彩陶,因此,在早年,很多学者把它称为彩陶文化,这样的文化发现在渑池仰韶村,核心文化圈在秦晋豫三省的渭河河谷、汾河河谷和灵宝盆地。仰韶文化的发现,来自于一位永远被载入中国考古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安特生。1921年,他在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任矿政顾问的时候,和中国的学者袁复礼等一行,在河南渑池仰韶村进行了首次发掘,并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奠定了华夏文明农耕文化的基础。通过一百年的考古,我们在西辽河流域发现了大家都很熟悉的红山文化,在黄河下游与山东、苏北这样一个地区发现了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的马家窑文化。在长江流域有大溪文化,中游的屈家岭文化,下游的良渚文化。

在这么大的一个版图里面,从目前来看,最成熟的农业文明是仰韶文化。哲学家们对仰韶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仰韶文化最核心的农作物是蜀和黍,就是我们说的小米和黏米。在中后期,稻作农业也有部分生产。这样一支旱作农业,通过广泛的种植,使人口急剧增加,文化不断地扩展。

植物学家对仰韶早期、中期、晚期植物进行了广泛的监测。在早期阶段,虽然有农耕,但是,主要生活来源还是采集和鱼类。到了庙底沟时期,从遗址里面浮选的植物标本来看,农业和采集的比例倒过来了,这个时期,农业比重远远大于采集的比重。因此,在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已经非常成熟。正是这样一个成熟的农业文明,使文化有向外发展的内在动力。

仰韶文化发展到中期,分布区的文化面貌空前一致,向外形成了巨大的辐射力,彩陶文化迅速扩张。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之为第一次艺术浪潮,人们的精神文化、精神生活有了一次极大的提升。以庙底沟彩陶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在这么大的一个范围内形成,很多学者认为,这就是今天中国最初的文化雏形。包括禹共九州的划分,也和这样一个区域化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中期的时候,我们不能说古国诞生,但是文化共同体已经在逐步形成,孕育了以后的古国文明。

学者们总结这个时期是仰韶文化农业的大发展时期、聚落的大繁荣时期、社会的大进步时期、礼制初步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已经显示出平民、显贵、首领的社会差别,已经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社会。

崇尚自然、法天敬祖、发展生产、重视民生、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生死有度、重贵轻富、讲究秩序、朴实执中等文化色彩形成。这样的理念直接影响了华夏文明的核心理念,应该说,中华文明很多思想观念,要追源,都能从仰韶文化这样一个文化共同体里面找到根魂所在。比如,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概念,在仰韶时代,表现得非常突出。

这个文化非常开放包容,如果到双槐树遗址看文物,你会发现这个遗址里面,核心的是仰韶文化。但是也可以看到东边的大汶口文化、南边的屈家岭文化,优秀的文化在这里都有表现。这个文化是积极进取的文化。苏秉琦先生把中国这个时期的文化画了几个文化圈,其他几个文化圈一盏灯、一盏灯都灭了,只有这一支文化在不断发展壮大,它的进取意识在众多文化里面是最坚强的。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文化以其无与伦比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吸收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其内涵,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让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永远保持着生机与活力。黄河流域还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流中,不断吸收与整合域内外文化的优秀因子,汇聚成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汹涌奔腾、一泻千里的黄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更重要的是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时代价值,已成为激励民众奋勇前行的重要动力,铸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意蕴。华夏儿女秉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拼搏奋进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品格,在锐意进取中传承历史,在勇挑重担中开创未来,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纽带,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进创新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的河,更是一条文明之河、精神之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為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凝聚时代力量,提供精神源泉。

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奋勇拼搏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品格、守正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进行伟大事业、伟大工程所需要的精神。我们要在全党、全国、全民族中讲好新时代的黄河精神,一代又一代把黄河精神传承下去,延续历史文脉。推进教育普及,把黄河文化的精髓植入新时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从小树立自强不息,团结包容,立志为中华振兴奋斗拼搏的志向;要把黄河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黄河精神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强、坚毅、顽强不屈的精神,铸就了今天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转变。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黄河文化自强不息的精神。自1842年鸦片战争以来,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是黄河母亲的怒吼,看见的是华夏儿女用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众志成城,到如今,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地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走好中国自己的路,为世界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张美子

猜你喜欢黄河中华民族文明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小读者之友(2020年7期)2020-08-04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文明过春节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2期)2020-01-13做人美德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19年45期)2019-09-10季札挂剑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2期)2018-11-19黄河时代文学·上半月(2017年7期)2017-07-29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渡过黄河看雕塑雕塑(1995年2期)1995-07-15

推荐访问:黄河 文化 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