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情境教学·生成精彩课堂——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山东省威海市七里汤小学 邱海毅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教师应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熟悉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动机,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唤醒他们的认知经验,让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投入实践探究活动。可见,新课标强调了对情境的创设。本文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对策,包括以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习兴趣;
以问题情境为载体,诱发学生思考;
以媒体情境为引领,升华学习体验;
以语言情境为核心,准确理解知识。

(一)小学科学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从人本主义理论来看,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适合的、丰富的情境有利于打造一个趣味的科学课堂,以图画、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部潜能,逐步创建高效、直观、丰富的课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科学学习体验,使其全身心投入科学课堂的活动中,升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情境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包括情境这一载体,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一定情境下完成,在特定的情境中可以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展开主动建构,使其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学生可以在课堂情境中进行独立分析、与同伴合作探讨,通过自己的能力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所以,在科学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有利于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从主体性教育理论来看,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主体兴趣和需求来创设宽松、丰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情境中发展自身的能力,逐步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与此同时,该理论认为情境教学中的素材也应来源于学生主体所处的现实生活,只有将生活资源引入课堂,才能充分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其带着自己的经验参与课堂活动,极大地调动其主体参与性。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参与度。

(二)小学科学情境教学的主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样、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其进入活跃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产生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意愿,从而对科学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带着积极、愉悦的心情去建构新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不再觉得学习文化知识是一种负担,反而会体会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情境教学的作用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逐渐喜欢上科学课堂。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和情境的设计必须以学生的主体需求为核心,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情境的设置,都必须贴合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规律和认知特点,确保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促使其结合自身经验投入探究活动,从而成为科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彰显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促进学习效果优化。

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会对新的科学知识或现象展开主动探究,联系已有的认知结构来分析和建构新的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串联,从而加深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逐步优化学习效果。可以说,情境教学的顺利实施有助于促进学生科学学习效果的进一步优化,扭转以往低效的局面。

(三)小学科学情境教学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课堂情境的设计必须做到准确无误,不能脱离学生本来的认知特点而随意设计。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或情境时,既要融入一定的创意,也要尊重学科知识逻辑,确保情境内容与学生的发展规律相贴合,符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样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小学科学情境教学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2.生本性原则。

在运用情境教学这一方法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秉持以生为本的原则,这是新时代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理念,教师要改变以往过于权威的角色,尽力彰显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的需求设置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参与学习的权利,调动其科学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改变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提高学生主动性的同时提升科学课堂的实效性。

3.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是指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作为切入点开展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本班学生的真实感受构建相关情境,教师如果缺乏生活经验,就会导致科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脱离,难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应遵循生活性的基本原则来实施情境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选择相关素材和资源创设情境,从而让科学课堂增添更多生活气息,逐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一)以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习兴趣

1.选取生活素材,唤醒经验。

新课标指出,现实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和生活现象都可以成为科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摆脱教材的局限性,将目光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挖掘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和素材,以此为依托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学习的生活性,使其从生活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知识。联系生活创设相关情境,可以唤醒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强化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让科学学习更有效率。

例如,在教学“固体的混合”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中的素材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固体混合而成的事物,你知道都有什么吗?”有的学生想到粽子、中药材、八宝粥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说一说这些物质都是由哪些固体混合而成的。由于这些物质学生比较熟悉,很快举手作答,有的学生说:“我知道粽子是由粽叶、糯米和红枣混合而成的。”还有的学生说:“八宝粥是我家经常喝的,里面有大米、小米、糯米、花生仁、红枣……”通过构建生活化的导入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为接下来学习固体的混合实验做好铺垫。

2.教学贴近生活,促进理解。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增强科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将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引入课堂,转变以往重教材知识、轻生活实际的陈旧理念,让科学教学贴近生活,引领学生对常见的科学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究,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拉近其与科学知识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展开建构,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让科学教学释放更强劲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杠杆”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中学生喜欢玩的跷跷板进行授课,让学生结合坐跷跷板的经验学习新知,思考小孩子怎样才可以将体重较大的成年人翘起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引发学生思考

1.创设“问题串”情境。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串”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对某些科学现象产生疑问,从而带着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究和学习,可以有效激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产生较强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以问题情境为载体设计问题串,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建构科学知识,弄清科学知识的本质,在此过程中稳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热水降温规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个情境:快下课了,小兰感到十分口渴,但是保温杯里的水还有点烫,就想等一会儿再喝。在等热水降温的过程中小兰忽然想到一个问题——热水降温是不是也存在什么规律呢?并展示小兰所收集的数据,如表1 所示。

基于这样的情境,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串:第一,请你结合以上数据分析热水存在怎样的温度变化规律?第二,如果小兰继续多次测量,请问热水的温度是否还会下降?原因是什么?在问题串的引领下,让学生进一步分析热水存在的降温规律,促进其深度思考。

2.创设“启发式”情境。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是回到生活,让学生将从书本上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问题启思、增智的作用,设计启发式的问题情境,打破教材习题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和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促使其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在此过程中积累更多解决问题的经验。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水的蒸发和凝结”相关内容时,教师结合常见的现象为学生构建了启发式的情境:冬天的窗户和我们的眼镜总会起雾,有一些小水珠,爸爸妈妈在家里炒菜时如果盖上盖子,也会出现许多水珠,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开始联系水的蒸发和凝结等知识来分析和思考,将知识与具体现象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以媒体情境为引领,升华学习体验

1.创设直观演示情境。

传统依托书本的静态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媒体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融合成了不可抵挡的大趋势,运用媒体技术可以满足小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其体会到科学学习的趣味性,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的演示视频,拓宽学生科学学习的领域和空间,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其学得更生动、更高效。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溶解”相关知识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演示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烧杯清水中的过程,学生通过视频可以发现二者结合的变化,直观地观察到颗粒的形状逐渐由大变小,并且下沉,最终看不见颗粒的存在。看完视频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溶解的现象,使其了解到高锰酸钾颗粒将接触到的水染成了紫色,并在水中快速扩散,最终令整个烧杯中水的颜色变得很均匀,从而使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形成深刻的认知。

2.创设丰富的图片情境。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科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强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巧妙利用图片、图像或动态图等多种载体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将课本中枯燥的知识转变为鲜活的元素,以吸引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和好奇,带给学生愉悦的体验,使其在直观图片的辅助下建构和理解科学知识,实现在快乐情境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相关内容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图片,调动学生探究岩石的兴趣。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发现岩石的花纹、颜色、大小和形状等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印象,使其认识到岩石不同的特点。

(四)以语言情境为核心,准确理解知识

语言是科学教学中最基础的载体和符号,对指引学生的学习方向、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顺着教师的语言进入所营造的情境中。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优势,运用生动、真实的语言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更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四季的变化”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借助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为学生构建情境:古人曾说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描述,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关于四季的诗句呢?学生顺着教师的语言逐步进入科学学习情境,开始联想与四季变化有关的诗句,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教师继续用语言引导:“如诗人描述,四季在景物上的变化是很明显的……”逐步过渡到科学新课上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四季景物和气温变化等科学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科学教师应积极践行新课标要求,当好情境的“搭建者”,围绕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体验进入最佳境界,转变其对科学课堂的抵触情绪,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其在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学科教学的既定目标。

猜你喜欢科学知识创设科学蜗牛看牙医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2021年12期)2021-08-28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6期)2020-07-27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点击科学中国科技教育(2019年12期)2019-09-2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科学大爆炸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铜仁学院学报(2018年7期)2018-09-08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哲学评论(2017年2期)2017-04-18科学拔牙小雪花·成长指南(2015年3期)2015-05-04

推荐访问:情境 教学 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