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教学观摩心得(16篇)【精选推荐】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心得,教学观摩心得(16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教学心得,教学观摩心得(16篇)【精选推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一

作为数学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我的风格。《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幅度提升,但“自主”并不等于“无度”。为了课堂主体性教学有效,气氛活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动”起来,但要把握探究学习的目标,切忌漫无边际。

面对两个班100多人的教学,牢牢把握课堂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大胆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知识。在“粉笔+黑板+书本+多媒体”的手段作用下,让我的课上得有滋有味,生动有效。现举一例片段与大家分享——一次,执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小组4人分梨。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样自然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便交给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出现了“正好分完”和“不能正好分完”两种情况,从而引发讨论,将学生引入到余数与除数之间关系的探讨中。

师:如果梨的数量是13、14、15、16、17、18、19、20,再继续分下去,看每次余下的梨数呢?

生:结果只有1个、2个、3个或是没有余数。

师:为什么余数总是1、2、3呢?

生:如果余数是4,就又可以每人平均分1个了,所以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师:余数真的一定要比除数小吗?请同学们再验证一下。如果我们小组是5个人,你又可以想出哪些算式?〔学 生在本上写出自己想的算式,然后电脑提示算式:□÷5=□(个)……□(个)

生:12÷5=2(个)……2(个)

13÷5=2(个)……3(个)

14÷5=2(个)……4(个)

15÷5=3(个)

……(师随机打出课件算式)

师:现在,老师调查一下:谁的算式正好除完,没有余数的向老师挥挥手。谁的算式得到的余数是1,请站起来。余数是2的、3的、4的,请举手。你的余数是5,请到前面和老师握握手。(学生纷纷议论:余数是5就不是余数,那就是没有余数。)

生:余数不能是5,要是5个的话就又可以每人平分1个梨,这就没有余数了。

师:师问生答:除数是6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3、4、5)除数是3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除数是7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3、4、5、6)……

师:看来“余数比除数小”的说法是正确的。

此节课,学生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学生完全投入到了知识的探求中,经过讨论、验证,让学生明白了余数的来历、为什么有时分东西会有余数的现象,最终揭示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此举足以证明,我是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目前,虽然没有名师刘可欣教艺高超,但我达到了她的四点做法:⑴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语言(最重要的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⑵正面的导向性给孩子们启发思考,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在质疑与对话中解决一个个知识点。⑶课堂上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并加以放大,从而引起师生之间的真实对话与交流。⑷坚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把他们的教学观点融入其中。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二

一个寒假,我与《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为伴,从雷玲编著的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到田立莉的《为学生所需而教》。在其论文中,我深切的感悟到作为数学教师,要有高尚的气质以及吸引孩子们的人格魅力,要敢于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快乐与幸福。在细心的阅读中,我体会到个人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刘可钦等名师的做法相距甚远。过去,我认为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我不行”的教育要转变为“我能行”的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品行。反思自己,几年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体现过程,本人成功作法有几何呢?

作为数学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我的风格。《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幅度提升,但“自主”并不等于“无度”。为了课堂主体性教学有效,气氛活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动”起来,但要把握探究学习的目标,切忌漫无边际。

面对两个班100多人的教学,牢牢把握课堂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大胆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知识。在“粉笔+黑板+书本+多媒体”的手段作用下,让我的课上得有滋有味,生动有效。现举一例片段与大家分享——一次,执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小组4人分梨。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样自然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便交给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出现了“正好分完”和“不能正好分完”两种情况,从而引发讨论,将学生引入到余数与除数之间关系的探讨中。

师:如果梨的数量是13、14、15、16、17、18、19、20,再继续分下去,看每次余下的梨数呢?

生:结果只有1个、2个、3个或是没有余数。

师:为什么余数总是1、2、3呢?

生:如果余数是4,就又可以每人平均分1个了,所以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师:余数真的一定要比除数小吗?请同学们再验证一下。如果我们小组是5个人,你又可以想出哪些算式?〔学 生在本上写出自己想的算式,然后电脑提示算式:□÷5=□(个)……□(个)

生:12÷5=2(个)……2(个)

13÷5=2(个)……3(个)

14÷5=2(个)……4(个)

15÷5=3(个)

……(师随机打出课件算式)

师:现在,老师调查一下:谁的算式正好除完,没有余数的向老师挥挥手。谁的算式得到的余数是1,请站起来。余数是2的、3的、4的,请举手。你的余数是5,请到前面和老师握握手。(学生纷纷议论:余数是5就不是余数,那就是没有余数。)

生:余数不能是5,要是5个的话就又可以每人平分1个梨,这就没有余数了。

师:师问生答:除数是6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3、4、5)除数是3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除数是7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3、4、5、6)……

师:看来“余数比除数小”的说法是正确的。

此节课,学生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学生完全投入到了知识的探求中,经过讨论、验证,让学生明白了余数的来历、为什么有时分东西会有余数的现象,最终揭示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此举足以证明,我是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目前,虽然没有名师刘可欣教艺高超,但我达到了她的四点做法:⑴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语言(最重要的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⑵正面的导向性给孩子们启发思考,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在质疑与对话中解决一个个知识点。⑶课堂上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并加以放大,从而引起师生之间的真实对话与交流。⑷坚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把他们的教学观点融入其中。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三

本学期我担任初二(2)、(4)班语文教学工作。由于学校对教学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心得。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

一方面,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普通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而用宜都方言教学,又削弱语文语感教学的功能。另一方面,这三个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变色龙》的时候,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投影片,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因为语文的特殊情况,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会出现好差分化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绝对不能忽视。为此,我制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对这部分同学进行有计划的辅导。我把这批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是有能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同学,对这些同学,我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

第二组是肯学,但由于能力不强的同学。对这部分同学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他们的成绩,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有望搞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松散,学习不认真,基础又不好的同学。对这部分人要进行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同学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会立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同学基础重新建立起来,以后授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心得。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四

一、努力搞好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上好思想政治课。

1、充分树立建构主义教学新理念,构筑起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理念层面上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原有的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理念,它使得教学成为人的解放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本质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可以从多种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也包括在具体情景中所形成、与具体情景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要求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生活世界的多元理解,并通过合作性探讨建构起世界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学习者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或支架式教学的模式,主动创设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2、注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

在情景教学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视频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下深工夫。

① 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

坚持启发式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之一。特别是在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坚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总方法,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

② 理论联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穿插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很重要。因为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就会觉得,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之后有用,如此,自然就能产生要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动机与兴趣。不过,要贯彻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把握它在不同教学阶段上的不同要求。

(1)在阐明教材理论知识阶段,也就是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材料使学生感知与理解教材。这时我们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又能准确反映教材理论知识的实质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教育时,我联系学生自己的财物(书、文具、自行车等)和他所使用的课桌椅、实验器材、教室等,阐明公共财物的概念,并进一步明确为什么损坏公物要赔偿等问题。

(2)在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实际问题阶段,即课本知识的应用。这时,我们要着重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重大社会实际,以及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行为问题应用知识,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

3、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始终,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通过对所要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体验、分析、提炼、总结,以便获得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与技能。这显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必然要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要能解决问题,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任务。思想政治课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我们可以主导学生自己去通过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出提纲(搭起知识的支架),分析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最终解决,自主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和世界的意义;而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我自己先行为学生理订好知识学习提纲(即知识支架),让学生带着所列问题去预习教材,并试着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参与课堂学习,以最终解决“所有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理解和世界意义的建构。

另外,研究性地完成作业也很重要,要正确发挥作业本后面的参考答案的作用。时下,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都是把思想品德作业本中的参考答案直接撕掉的,这当然有一定道理。而我的做法,是保留这个参考答案,让学生根据课内、课外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首先试着做完作业,再行对照订正,并在错误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也可以直接参考解答作业题目,但要求必须在作业本上分析清楚作答理由与过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效果也不错。

4、强化课外辅导,教给学生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方面,主要是思想品德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七年级学生学习思想政品德课,最缺的就是方法啦!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他们往往整节课都只是看、听老师讲解,自己却不想动手,很懒,甚至也不想动脑筋,这怎么出效果呢!在解答思想品德题目时,为数不少的学生,连题目也没有看清楚,就盲目地下笔答题了,还有个别学生根本就不看题目,解题经验实在是少得很!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一方面,教给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方法,让他们学会听课,把握看、听、记、理、补的方法记好品德课堂笔记,学好思想品德课;

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教给他们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比如,考试中的材料分析说明题的解答,我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对材料和所列题目的审析上,首先搞清楚材料提供的知识信息,以及问题的实质,再把思维正确回归到知识的所有出处;接下来才是知识的组织作答,此时要求学生做到思路灵活而开阔,分析浅层而到位,一个要点书写一个段落,必要时根据题目分值来判断答题要点的多少,这也能检验是否有效答题。

5、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小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被从原来繁重的任务学习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可以开展许多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小论文的写作就是一种很有效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一。

其实,政治小论文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种学习形式,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所重视。推广和普及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可以进一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政治小论文作为一种终合性的学习,是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中学生学习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重要形式。所以,通过写小论文,容易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质量,有效地提高中学生自己独立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小论文撰写过程本身,也就是分析和解决自己原先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的过程,即澄清自己模糊认识的过程,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同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必须接触社会实际,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答案,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正,(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当学生用思想品德观点解决了原先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也就达到了提高认识、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正好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如下一些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信与不信的矛盾相当突出。

学习其他课程,包括工具性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学科,如现在所称谓的科学,中学生对这些学科的科学性很少怀疑。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头脑就像一块“白板”,有什么就印上什么。假如遇到自己的思想与教材不合,他们通常怀疑的是自己而不是教材,因而总是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去符合教材,学生从“知”到“信”的转化,一般不大会存在情感的或情绪的障碍。学懂了一条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搞清了一项语法规则或历史事实,学生随之也就相信了它们的真理性,“知”与“信”往往是直接统一的。但是,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学生搞懂了一个基本概念的含义,了解了一条基本原理的内容,并不等于就相信了它的真理性;学生可以把概念和原理记得很熟,但心里却可能对此存有疑虑,甚至大不以为然、公开唱“反调”。这就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2、知与行的矛盾也很厉害。

从终极的意义上说,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都在于应用,而理论知识也只有在指导人们的实践时,方能显示出它本身的价值。然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知”与“行”的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世界观,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关系到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因此,比起其他学科来,思想品德课中的“知”与“行”的转化,需要的中间环节要多得多,过程也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例如,学生学习了革命道理,并不等于他就愿意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甚至言行相悖。纵观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知行脱节、“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情形已经相当严重,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他学校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就我们学校而言,随便挑出一个学生问他应不应该珍惜时间?希不希望有好成绩?他会回答得头头是道,道理也懂得不少,可就是平时不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行为习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表面化学习,骨子里却轻视或忽视理论知识的行为落实;即使思想政治课程中设计了大量的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有效开展。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效果和意义。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五

一、努力搞好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上好思想政治课。

1、充分树立建构主义教学新理念,构筑起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实施,理念层面上的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原有的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理念,它使得教学成为人的解放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的本质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规范的拥有内在逻辑系统的、可以从多种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也包括在具体情景中所形成、与具体情景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的知识和经验;建构主义教学观也要求师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生活世界的多元理解,并通过合作性探讨建构起世界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学习者和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或支架式教学的模式,主动创设开放的、充满着意义解释和建构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学习,体验快乐,增长见识,提高觉悟,培养能力。

2、注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

在情景教学中,运用各种情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学习,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诸如音乐、视频等许多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新奇感。不过,我认为这只是解决了形式上的问题;要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还得从课堂教学内容本身去下深工夫。

① 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

坚持启发式教学,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的历史经验教训之一。特别是在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坚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总方法,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

② 理论联系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穿插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原则,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很重要。因为思想品德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就会觉得,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就在我们身边,很实际,并不只是纯理论要求,它要解决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学了之后有用,如此,自然就能产生要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动机与兴趣。不过,要贯彻这一原则,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把握它在不同教学阶段上的不同要求。

(1)在阐明教材理论知识阶段,也就是新教材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实际材料使学生感知与理解教材。这时我们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前提下,联系学生比较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动具体形象的、又能准确反映教材理论知识的实质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爱护公共财物的品德教育时,我联系学生自己的财物(书、文具、自行车等)和他所使用的课桌椅、实验器材、教室等,阐明公共财物的概念,并进一步明确为什么损坏公物要赔偿等问题。

(2)在运用理论分析说明实际问题阶段,即课本知识的应用。这时,我们要着重联系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重大社会实际,以及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行为问题应用知识,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

3、倡导研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贯穿课堂始终,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通过对所要学习的对象进行探索、体验、分析、提炼、总结,以便获得知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与技能。这显然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它必然要求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要能解决问题,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任务。思想政治课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我们可以主导学生自己去通过阅读教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列出提纲(搭起知识的支架),分析探索问题,寻求问题的最终解决,自主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和世界的意义;而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做法是我自己先行为学生理订好知识学习提纲(即知识支架),让学生带着所列问题去预习教材,并试着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尚未解决的问题参与课堂学习,以最终解决“所有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理解和世界意义的建构。

另外,研究性地完成作业也很重要,要正确发挥作业本后面的参考答案的作用。时下,大部分思想品德教师都是把思想品德作业本中的参考答案直接撕掉的,这当然有一定道理。而我的做法,是保留这个参考答案,让学生根据课内、课外学习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首先试着做完作业,再行对照订正,并在错误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者也可以直接参考解答作业题目,但要求必须在作业本上分析清楚作答理由与过程。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际效果也不错。

4、强化课外辅导,教给学生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方面,主要是思想品德解题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七年级学生学习思想政品德课,最缺的就是方法啦!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他们往往整节课都只是看、听老师讲解,自己却不想动手,很懒,甚至也不想动脑筋,这怎么出效果呢!在解答思想品德题目时,为数不少的学生,连题目也没有看清楚,就盲目地下笔答题了,还有个别学生根本就不看题目,解题经验实在是少得很!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一方面,教给他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方法,让他们学会听课,把握看、听、记、理、补的方法记好品德课堂笔记,学好思想品德课;

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教给他们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比如,考试中的材料分析说明题的解答,我要求学生把重点放在对材料和所列题目的审析上,首先搞清楚材料提供的知识信息,以及问题的实质,再把思维正确回归到知识的所有出处;接下来才是知识的组织作答,此时要求学生做到思路灵活而开阔,分析浅层而到位,一个要点书写一个段落,必要时根据题目分值来判断答题要点的多少,这也能检验是否有效答题。

5、指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小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在学习新课程的过程中,学生被从原来繁重的任务学习中解放了出来,从而可以开展许多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小论文的写作就是一种很有效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一。

其实,政治小论文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种学习形式,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所重视。推广和普及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可以进一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质量也有着重要意义。政治小论文作为一种终合性的学习,是学生知识、能力、觉悟水平的综合体现,是中学生学习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重要形式。所以,通过写小论文,容易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质量,有效地提高中学生自己独立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小论文撰写过程本身,也就是分析和解决自己原先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的过程,即澄清自己模糊认识的过程,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同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必须接触社会实际,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答案,使自己的思想认识接受实践的检验和修正,(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当学生用思想品德观点解决了原先感到困惑的问题时,也就达到了提高认识、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正好实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如下一些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信与不信的矛盾相当突出。

学习其他课程,包括工具性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自然学科,如现在所称谓的科学,中学生对这些学科的科学性很少怀疑。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头脑就像一块“白板”,有什么就印上什么。假如遇到自己的思想与教材不合,他们通常怀疑的是自己而不是教材,因而总是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去符合教材,学生从“知”到“信”的转化,一般不大会存在情感的或情绪的障碍。学懂了一条数学公式或物理定律,搞清了一项语法规则或历史事实,学生随之也就相信了它们的真理性,“知”与“信”往往是直接统一的。但是,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学生搞懂了一个基本概念的含义,了解了一条基本原理的内容,并不等于就相信了它的真理性;学生可以把概念和原理记得很熟,但心里却可能对此存有疑虑,甚至大不以为然、公开唱“反调”。这就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2、知与行的矛盾也很厉害。

从终极的意义上说,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都在于应用,而理论知识也只有在指导人们的实践时,方能显示出它本身的价值。然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知”与“行”的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世界观,能否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关系到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因此,比起其他学科来,思想品德课中的“知”与“行”的转化,需要的中间环节要多得多,过程也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例如,学生学习了革命道理,并不等于他就愿意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甚至言行相悖。纵观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知行脱节、“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情形已经相当严重,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他学校的情况我不太了解,就我们学校而言,随便挑出一个学生问他应不应该珍惜时间?希不希望有好成绩?他会回答得头头是道,道理也懂得不少,可就是平时不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行为习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表面化学习,骨子里却轻视或忽视理论知识的行为落实;即使思想政治课程中设计了大量的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有效开展。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效果和意义。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六

有效教学,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下面我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反思、布置作业四方面来着手。谈一下教师如何提高教学实效。

(一)有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有效性与否。备教材要备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的呈现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备课程标准,要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将本节课的考点抓出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从而以标靠本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确定要教什么内容,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教给什么学习方式,都要心中有数。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节节有所教学生堂堂有所得。另外课堂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有效课堂教学

1、有效讲授。

讲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上课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要般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关键”部份。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份,以免学生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采用易于学生喜欢的语言,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其次,上课时少讲,扮演好引导的角色而不是主演的角色,我们在上面眉飞色舞了一通我们是很条理了也明白了,但学生究竟会的并不多。通过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将本节知识以学生的学为主要过程进行而不是老师的讲,多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另外,要考虑的是在讲授中要提供鼓励性的即时评价。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地作出有效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

2、有效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说明我们要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一节课就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针对班内的全体学生进行反复提问。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发言的,“你把刚才的回答再说一遍!”“你再来说一遍,”“谁的想法与他的不一样?”类似这样的问话,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更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这种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用“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谁听懂他讲的意思了?”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用“你能解释一下吗?”来引导学生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用“你有新的想法吗?”来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异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优化的意识,用“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来引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把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难点反馈出来,再次引起学生的质疑。这样引导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的交流过程就是有效交流的过程。

(三)有效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不在多,贵在精。可以记录这些内容:

(1)记课堂生成。在课堂学生表现如何,学生的讨论有哪些精彩的成果,课堂上生成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能够为教师的下次备课提供可借鉴的素材,使备课中的“备学生”有据可以。

(2)记下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所感悟,应该及时地将这些感悟记下来,从中发现点滴的教学规律,并思考提炼出实用而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3)记下精彩。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应该在备课中有批注或勾画。这些记号可以用固定的色彩做上醒目的标记,并在旁批上做上点评,这样不但可以为下次备课提供捷径,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

(4)记下败笔。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须及时发现并总结,避免下次重蹈覆撤。对课堂教学中的败笔进行回顾、梳理,并探究剖析其根源,有利于教师自身快速成长、迅速成熟。

(5)记下灵感。在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时教师会从那里得到灵感,甚至产生顿悟。这是一定要将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

(四)有效布置作业

作业不在多在精,一天十个选择或者五六个选择一个大题认真做完,有希望做完。太多了他就一二一一点也不做了或者胡弄你。“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七

11月19日至21日我有幸参加了第十届襄樊初中英语优质课讲课暨说课的学习,经过这次培训使得我收获很大, 此次培训 使我深刻明白这种“生本课堂,有效教学”的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此次学习了10位老师的讲课,22位老师说课,一位专家点评,还有一个关于新型课题阅读课的上法。讲课的类型主要是三种:新课操练(sectiona1a-1c)听说课(sectionb1a-1c) 阅读课(sectionb2a-2e).

首先,讲课老师的课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扎实,口语自然流畅,语音纯正,板书有序,采用多种教学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环节紧凑有序,循序渐进,既带动了课堂气氛又引导学生步步落实;课件制作既富有趣味性又有实际意义。说课老师发音尤其标准,有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把英语课堂的原本几环节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在课堂设计上转变多种练习方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锻炼自己。

(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改变了过去“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设计了大量问答、叙述、表演、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态度,同时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互助、关心和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重视了语言情景的创设和利用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言情景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些老师充分利用图片、多媒体课件以及身体语言创设了比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并利用情景讲解语言知识,进行技能训练,使教学内容既简洁清晰,又形象生动;让学生愉快地融合在语言运用的情景之中,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吸取和操练,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突出了扎实灵活的语言操练

这些老师从课文的整体着眼,通过情景并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操练新词语和新句型。在操练过程中尽可能地使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尽可能地使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努力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形式活泼,还充分注意了训练的速度、节奏和密度。

(四)强调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英语课程的一项主要任务。在这些课中,各位老师坚持做到以语言内容和语言功能为主,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辅, 通过叙述、问答、讨论、等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做事,运用语言吸收和传递信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将所学语言运用于真实交际。

当然讲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阅读部分,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应把2a-2e当做整体,调整学习顺序,不孤立看,着重阅读技巧及策略,通过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导读导学来做阅读理解;单元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导入不够自然;角色转变不够,新知识导入部分太多,应该利用已有知识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学习新知;语言联系实际时,话题设置不要太高;利用多媒体的同时不能忽视图中插图;听力训练可采取填空,转述,角色扮演等形式展开。

阅读课的目的:reading for information

reading for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

reading for learning the language

reading for developing writing skills

reading for pleasure

阅读课的流程:读前活动:情感、话题(背景知识)、语言的预测

读中活动:整体入手,细节突破,透彻理解

reading quickly for main idea(skimming)

reading carefully for details(scanning, careful reading) reading for structure

读后活动:关注语言形式,鼓励运用

(retell, role-play, problem solving, debating, text reconstruction 本次活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这些参赛教师就象是面镜子,从中折射出我们身上许多问题,例如:课堂教学设计,重难点的把握等等。记得某位专家曾说过,“教学就像一盘菜,呈现方式、教学的仪表、举止的完美就如一道菜是否具备色香味,而知识点的落实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利就如这道菜是否有营养,只有有营养才是最具价值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像厨师一样,不仅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来,更重要的是能做一道对学生来说能营养终身的菜来。”成为这样的教师是我的愿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始终以踏踏实实、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争取早日成为优秀的英语教师。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八

现在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的浪潮中,中专学校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是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的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自觉地转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认识问题,才能真正树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方法。那么如何上好一堂课呢? 我认为上好一堂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堂课的导入---兴趣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本人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让他们认识学习专业课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把学生引入了求知的大门,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向有限的45分钟的课堂要效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必须通过情趣的吸引,感化学生,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起来也轻松。何乐而不为..这是教师对教学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它熔铸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光华,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因此,教师应重视每一堂课的导入。通过设置悬念、直观操作、开展竞赛等多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来达到“引人入胜、辉映金堂”的作用。

兴趣导入,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我比较提倡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我们知道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单独的强调某一方面而孤立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应该明白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而唱独角戏,搞满堂灌。还得注意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学而教,一切为学生服务。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开拓者。首先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没有老师的引导,就比较盲目,没有方向。怎样引导呢,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呢?我认为这即是一个方法技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知识上的问题。比如讲电路状态一节的时候让同学讨论家中的用电设备电视打开和关断电源的现象从儿讲述其状态及特点让学生学起来不感觉枯燥 .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带着兴趣来学

二、传授新知,要充分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

新知识的传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它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老师应从多方位地替学生寻找认知的道路,启发他们去想象,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结论。例如前几章的内容都是简单直流电路的推倒教师可以一边推倒一边给学生提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其围绕所学内容展开思考拓宽知识面并验证其结论、方法主要有几点

1>巧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维

适当的教学问题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通过问题及进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建立概念的表象,进而掌握概念及体系。教学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为学生搭起尽情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生亲自经历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激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由于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开动脑筋了,他们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更活跃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仅激发可思维的活跃性与深刻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加强直观操作,扩展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教学中必须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场合,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操作各种东西,操作象征物,提出问题,并给自己寻找答案。教学中我不仅运用直观性较强的实物、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卡片等,而且还把抽象与具体形象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思维以掌握知识。

三、把握好课堂练习的“精”度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并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题,教师可设计一些针对性训练题或改错题,使训练内容变得灵活多样.我每上一次大课之后便留出一节课时间给他们出几道练习题,题目基本上都是围绕上课所讲所学,难度不大一来可以检测一下学生的掌握程度二来还可以让学生对刚刚结束的一章的知识掌握得牢固一些.在上面的练习题中,学生就能由浅入深地从理解整除的意义到运用整除知识顺利过渡,学生也就面对老师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却步,而是跃跃欲试,树立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有人认为,专业要从课堂要质量,反对课后布置作业,我认为这是片面的。从课堂要质量一点儿没错,但每天3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语文显然是不够的。因此,这就必须要布置适量又适当的课后作业了。

专业课后作业要以“精”取胜:量不在多,内容精粹就行;时间不多,天天坚持就好!教师还要努力做到作业的布置应“因人而异”,绝不能“一锅端”。这样,学生在完成“精”度作业的过程中,不仅针对自己的学习特点能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养成了“日积月累、温故知新”的好习惯。

四、注意结束课时的信息反馈

很多老师认为下课就下课,布置与本节课有关的练习题就完事,其实不然。若教师在此紧抓住3-5分钟时间设计小结练习,如设置悬念、瓣析比较、提出问题、游戏活动等来达到“画龙点睛”作用,使知识系列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性负担。

五 ,教师应加强课外辅导。

正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自学能力,养成学生分类、归纳、总结的习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拿出适当的课时或利用课外时间,为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矫正;而对少数学生存在问题,则进行分门别类指导,并加强个别的辅导等。关心差生,防止过早两极分化,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好以下工作:1、接近、关心差生,不歧视,不伤害其自尊心。2、对成绩虽差,但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应从学习方法上多指导。3、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学习中困难,针对学生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进行教学,“削峰为谷”,为差生铺平前进道路,力争做到教学内容的当堂巩固,分章、分节步步为营,章章节节过关。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六 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

从简单直流电路开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得数据,验证相关定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定义式和计算公式都有其物理意义,引导他们克服不作分析乱套公式的毛病。并且对定理有一个充分理解 学习《生活用电》时引导学生进行"小区(村庄)居民家庭电器拥有率的调查",以一种新的实践方式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因为事事发展需要创新者,人人可以成为创造性实践者的道理;必须引导同学在重视专业课、基础课的综合能力发展基础上,在继承中创新;必须引导同学在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和善于创造的过程中,务实创业合作发展;必须引导同学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自以为是的科学思维方法,正确认识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实践是成功之父;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客观看待事物和各种名利价值导向,矢志不移地自觉奉献社会才能不断有所创造。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力是学生各种能力掌握的基础和前提;"学以致用",实践又是所学知识的最终归宿。电工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负有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共同探索,寻求更好育才之道。让我们的学生在物理海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起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我认为,只有努力提高同学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丰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各种知识素材,才能不断提高思维和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走出一条自主创新、自信创优和自立创造、自强创业的奉献和谐社会之路!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九

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只把美术课当成了主要学科负担之后的“休闲”,对美术课的兴趣不是很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一点东西,就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点燃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第一、 学科教学的人本性。

第二、 教学是以学为主,以教为副的,教是为了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的研究。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或讨论,或写生,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实物投影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形式到内容都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生气勃勃地学好美术。

比如利用实物投影进行示范,效果比直接演示好。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往往不可能把弄好的形状都给学生看,这样费时又视觉效果不佳。在实物投影仪上,老师的每一示范过程都显示在大屏幕,让学生看清要求和形式。利用投影让学生上台演示,从中展示优秀,并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和改正。

第三、 课堂实践的层次性。

比如在第二课堂上,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难度层次,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艺术实践,让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第四、 重视作业评价

对作业进行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以鼓励性的评语为主,用评语进一步鼓励学生学好美术,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从而能够积极地影响学生,“以点带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能以“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以“美的规律”创造生活。

二、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以往认为:美术课上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这种思维具有发散性、独创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绘画用发散思维的方式去想象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完成作业大部分是临摹,这样一年两年之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比如在高三的辅导课上,当设题让学生创作时,学生会说:“我什么也画不出来”,“太难了”。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就是学生长期临摹,缺乏想象力的训练。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先不急于完成作业,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比数量,看谁的想法最多,最有独到之处。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写实水平

观察是绘画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绘画。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天性,因势利导,又要通过教学来达到提高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在指导中帮助学生把握物体的形体,理解物体大小、前后重叠的关系等等。

(2)、通过临摹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各种技巧

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即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技巧的传授完全对立起来,仿一传授技术,就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也有的人认为:学生技巧的发展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显然,这二种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任何发展都必须在借鉴与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技能的发展也不例外。在这一过程中,临摹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所有的美术创作,学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模仿对象。正确理解和运用临摹这一教学手段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临摹始终不是目的,要避免为临摹而临摹的现象,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3)、让学生自我体现表现的喜悦

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活动上的种种障碍,获得心理上战胜困难后的满足感。因而,教师在指导时必须注意把对象形象化,使之具有新的感染魅力,以明确主题,让学生体验到自信和完成的喜悦。

三、 教师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遇困难,少走弯路。我觉得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板书、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有些如果不清楚,可以说:“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教师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课堂上教师领画、带画,示范都因直观性强易于使学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们具备浓厚的作画功底,有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深深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十

小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

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老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十一

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谈谈我对本阶段学习的心得:教师要具有无限的爱生之心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能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每个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情感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剂,我国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政治教师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关爱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如果教学中忽略了这种情感的关爱,就等于抽掉了教学的灵魂。教师在授课中的情感以及伴随而发的语言,不仅能激活学生听课的情绪,而且能增强说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对待学生要温和、微笑、多赞扬

微笑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热忱、关心和爱护,是“爱”的一种表现。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感爱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他们就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和对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师冷淡或厌恶的学生,则势必走向反面。要以情动心,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俗话说:情通才能理达,情不通则理不达。如果教师不讲情,就会把课讲得干干巴巴,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效果。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如果教师能用真情拨动这根弦,使它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讲实话、真话、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不知不觉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生动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为了学生,我认为要做好学生的服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必须转变学习观念,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开放教育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教学组织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只有围绕“以学为中心”,才会千方百计寻找资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务,把搞好对学生服务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对学生的支持服务不只是针对某一个人、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时期,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纵横交错的支持服务体系。

老师的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随着以微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师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进行教学,而是综合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和微机网络,以及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电教设施开展教学。这种教学必然要打破传统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构建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者具有的特征。在信息社会,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中国加入wto后,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创新性人才参加国际竞争。同时,信息社会呼唤信息人才,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要求这些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这些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直接由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高低来决定。

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在教育系统中,教育信息则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成为连接教育系统各要素的一条主线;而教育系统的一项主要职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因为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中主要的信源和传输者,在教育信息的准备和传递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统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以上是本人在本次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在今后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中不断落实,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爱中实施教育,把一切为了学生。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十二

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是要熟悉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实施切实可行的教法,才能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畴和深度、广度、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方向,要全面提高数学质量,就必须正确、深刻领会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科学,概念、法则等叙述必须准密、所有的法则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论证。

我们应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长方形的概念时,让学生先观察长方形的实物,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分析它的特征:有几条边,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有几个角,用三用板的直角比一比,看每个角是什么角,最后形成长方形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教学正方形以后,可以引导学生把两种图形加以比较,弄清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获得概念更清楚。

除上述的,还有几个更重要的方面:

备课:备课是教师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备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二是认真钻研教材;三是了解学生;四是组织教材,选择教材;五是教具学具的准备。

上课: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术、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质量,但备课毕竟不过是个计划,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作出很大的努力。

作业:作业的布置和批发,是使学生巩固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养成独立作业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年级都要布置适当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但作业不能太多太繁。批改作业时要认真细致,在批改下次作业时,首先要检查上次作业中的错误是否订正,评讲时应让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讲评的效果!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十三

做语文教师30多年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激情满怀,精神抖擞,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将会才会充满信心,充满生命的活力。反之,一堂不温不火而没有燃烧的语文课,绝对算不上是好课。因为不冷不热,不痛不痒;燃烧则不充满,因此,教师的激情才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记得第一次执教朱自清的《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我彼得母亲对儿子特殊的爱所深深感染,人类猥琐自私贪心在博大宽容面前显得如此之渺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很平淡,一篇我以为会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文章,为何在学生面前失去了魅力?难道是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了?他们真的是冷漠、自私、浮躁、叛逆、不负责任,还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我课后反思得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课堂上只有讨论问题的声音,而没有读书的声音,只有老师的自我感动,而没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如果语文还是只知道在那些没有生命的字词句上反复折磨学生,不愿为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的生长奉献智慧,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有打动心灵的力量。所以后来再教此文时,我对教学设计作了很大的调整。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母爱,我讲了自己小时候由于贪玩差点酿成大祸,母亲在狠狠的打了我之后,心疼我,又怕我看见,偷偷的躲在没人的地方哭的故事后,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眼中噙满了泪花,就连平时特别令人头疼的几个调皮的学生也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几份懊悔、几份自责、几份感叹……接着,我又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谈谈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的父母挚爱。在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为学生的表现而感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是我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情感是不能支配的,也是不能计算的,但经过这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还是如约而至。我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教师的情境创设与真情引导

“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8226;罗兰

教师自己没有激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如果说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情感体验的氛围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只有拥有真情实感,才能生发出好的情境,有时教师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境。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的流淌,能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以引起悦耳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最终目的。我想学生的表现也正是在我动情引导下的自然流露。

第二、在读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智慧。

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老师激情澎湃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父爱之中,也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老师为文造境,学生披文入境,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与文本展开对话。

有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曾经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教师的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激情课堂”教学氛围,相信语文课堂上演的不再是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充满跳动的音符!

可见,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李镇西老师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十六年前的回忆》,他就是李星华;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当然,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进入语文课堂,激情——语文课堂的灵魂。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十四

做语文教师30多年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能够激情满怀,精神抖擞,那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将会才会充满信心,充满生命的活力。反之,一堂不温不火而没有燃烧的语文课,绝对算不上是好课。因为不冷不热,不痛不痒;燃烧则不充满,因此,教师的激情才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记得第一次执教朱自清的《妈妈的账单》一文时,我彼得母亲对儿子特殊的爱所深深感染,人类猥琐自私贪心在博大宽容面前显得如此之渺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很平淡,一篇我以为会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文章,为何在学生面前失去了魅力?难道是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了?他们真的是冷漠、自私、浮躁、叛逆、不负责任,还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我课后反思得出,最根本的原因是课堂上只有讨论问题的声音,而没有读书的声音,只有老师的自我感动,而没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没有激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如果语文还是只知道在那些没有生命的字词句上反复折磨学生,不愿为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的生长奉献智慧,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有打动心灵的力量。所以后来再教此文时,我对教学设计作了很大的调整。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母爱,我讲了自己小时候由于贪玩差点酿成大祸,母亲在狠狠的打了我之后,心疼我,又怕我看见,偷偷的躲在没人的地方哭的故事后,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眼中噙满了泪花,就连平时特别令人头疼的几个调皮的学生也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几份懊悔、几份自责、几份感叹……接着,我又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谈谈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感受到的父母挚爱。在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为学生的表现而感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是我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情感是不能支配的,也是不能计算的,但经过这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还是如约而至。我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教师的情境创设与真情引导

“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8226;罗兰

教师自己没有激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过:“被感情支配的人能使人们相信他们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真实的生气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如果说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情感体验的氛围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只有拥有真情实感,才能生发出好的情境,有时教师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境。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的流淌,能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以引起悦耳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最终目的。我想学生的表现也正是在我动情引导下的自然流露。

第二、在读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智慧。

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再去体验文章之情,确实能激发学生情感。老师激情澎湃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父爱之中,也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老师为文造境,学生披文入境,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与文本展开对话。

有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曾经说: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内容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教师的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激情课堂”教学氛围,相信语文课堂上演的不再是枯燥的独角戏,而是充满跳动的音符!

可见,激情需要点燃,需要走进文本与读者的内心。教育是“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种思想影响着另一种思想”,李镇西老师认为:“一个教师要以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去影响学生,用发自内心肺腑的职业情感去感染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热爱。”语文教师当然不一定是诗人,但他应该具备诗人的气质;语文教师也不一定是作家,但他应该拥有作家的情怀。我们不是给学生讲语文,也不是带着学生学语文,而是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对任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说,他讲《十六年前的回忆》,他就是李星华;他讲《记念刘和珍君》,他就是鲁迅;他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就是恩格斯……教师本人应该“语文化”,并自然而然地去“化”学生。这里所讲的“语文化”,就包含着教师对语文的热爱与激情。

当然,激情不是表层的张扬,也不是肤浅的铺陈;不是华而不实的渲染,也不是冗余累赘的堆砌;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不是拙劣的东施效颦,也不是可笑的邯郸学步。激情是真实的、由衷的,而且又是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情感的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激情进入语文课堂,激情——语文课堂的灵魂。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十五

本学期我继续学习《新课程英语教与学》这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观点,并且了解实施新课程的途径和方法。这本书是一部把握时代脉搏,反映英语教学改革最新发展方向的力作;它不仅告诉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教学,而且带给我们在英语教学领域更深刻的思考。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课堂尽量英语化。

尽量避免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进行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之一。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甚少,但我们应该从第一节课起,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进门跟学生打招呼:“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我曾听一位老师在领读的时候是用:“one, two, three, go.”在教学的时候使用英语,尽量避免使用母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受到英语的氛围。

二、 教学做到情景化。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 40 分钟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首先,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如:“who’s on duty today?” “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 and you?”。建立如 daily talk ,或 4 人一组的

“pair work/group work.”的 make dialogues 等制度,来加强英语课的语言氛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幻灯、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教学内容。

再次,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因为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课堂教学游戏,游戏会令他们动起来给学习带来快乐,是机械的句型操练起来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味。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篇十六

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是要熟悉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实施切实可行的教法,才能达到数学教学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范畴和深度、广度、规定了教学目标和方向,要全面提高数学质量,就必须正确、深刻领会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科学,概念、法则等叙述必须准密、所有的法则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论证。

我们应该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在教长方形的概念时,让学生先观察长方形的实物,然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分析它的特征:有几条边,量一量每条边的长度,有几个角,用三用板的直角比一比,看每个角是什么角,最后形成长方形的概念。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方法。教学正方形以后,可以引导学生把两种图形加以比较,弄清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获得概念更清楚。

除上述的,还有几个更重要的方面:

备课:备课是教师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备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二是认真钻研教材;三是了解学生;四是组织教材,选择教材;五是教具学具的准备。

上课: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术、技巧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质量,但备课毕竟不过是个计划,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作出很大的努力。

作业:作业的布置和批发,是使学生巩固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养成独立作业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年级都要布置适当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但作业不能太多太繁。批改作业时要认真细致,在批改下次作业时,首先要检查上次作业中的错误是否订正,评讲时应让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讲评的效果!

推荐访问:心得 教学 观摩 教学心得 教学观摩心得(16篇) 教学观摩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