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9篇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第1篇最近我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9篇,供大家参考。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9篇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第1篇

最近我读了《帕夫雷什中学》一书,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言语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我感到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是幸福的。在这儿的学生都能够受到一种美德熏陶。

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周围的苏霍姆林斯基采取的方法是这样的:在学校周围的橱窗里面陈列一些世界名画,在学校的音乐中经常播放世界名曲。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竭力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

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我们的读书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作保障,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下几点,孩子的收益将是不可想象的。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班级书架等有效资源。

我校的图书室和班级书架上有很多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每天再多一些阅读的时间,让孩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孩子的眼界会更开阔。

2、家长积极配合,营造“书香家庭”。

孩子还小,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家里,家长的以身作则和正面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可以让家长做孩子读书的向导和榜样,用书籍为孩子的未来奠基。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你一句,我一句,不但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而且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

3、教师适时的引导、鼓励,同时加强读书的指导,是孩子读书的动力。

教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往往是神圣而高尚的。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对孩子来讲无疑是一剂良好的催化剂。教师努力营造的读书环境,对孩子的读书欲望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还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同时倡导学生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第2篇

这是一本值得仔细阅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普通而伟大的教师,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的一部部教育专著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尤为人们的推崇。在教学研究及报告中,人们爱引用他的话,不能说是金科玉律,但是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进行了一次次的思想的启迪。他的书被人们广泛接受,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他的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直白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他自己的教育思想,仔细捉摸,便会大有深意。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他说了自己平常的教学活动,列举了许多实例,而不是让读者泡在大量的专业术语之中,不知所云。这次读《帕夫雷什中学》,主要读的是其中的德育部分,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德育的理解。他在书中的第四章提到德育,并分为七个小节对德育进行论述,介绍自己的德育实践。在这里,我先说明一下,他的七小节的标题。

1、公民基——道德教育的基本环节

2、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

3、信念在道德成熟时期如何发展和巩固

4、社会定向—信念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5、敏感性和同情心的培养

6、培养诚实和荣誉感

7、培养男女青年相互关系的道德美感。

从这七个方面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体系,也为自己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标尺。读完德育部分,我的脑中浮现这样几个词语,“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教育”“习惯”、“体验”“榜样”“劳德结合”“情感”等。一、共产主义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生于1918年,当时俄国十月革命打响,随后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巩固这样的新兴制度,国民教育自然也是朝着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的,深受这样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他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也很自然地体现了共产主义思想,他培养的人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这样的人必定是要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培养那些利己主义者、个性主义者。他的整个德育思想都向我们传达共产主义信念,就好像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一样。围绕社会的主流思想,进行教育应当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准则。

二、公民教育。

人除了是自然人,在社会中,我们还是公民,需要遵循一定的公民准则。基于对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五条准则作为起码的道德素养和公民精神。

1、你是生活在人群之中。不要忘记,你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愿望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你要知道,在你想要做的和可以做的事之间是有界限的。要检查自己的行为问问自己:所做的事是不是在损害别人和不利于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益于你周围的人。

2、你在享受别人创造的财富。人们给了你幸福的童年,你要以德报德。

3、生活中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由劳动所创造。不劳动,就不能正直地生活。人民教导说:不劳动者,不得食。要牢记这一格言。懒汉,寄生虫——犹如吞噬勤劳的工蜂所造的蜂蜜的雄峰。学习是你的首要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

4、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育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的、心地纯洁的人

5、对坏事不能置之不理,要同坏事、欺骗和非正义现象作斗争。绝不可同那种企图靠别人去生活、损害别人、危害社会的人妥协。以上的五条原则强调利他主义,使公民和别人融洽相处,倘若人人都能有这样基本的素养,社会上就会少了许多自私自利的人,和谐社会也是水到渠成,那样会使美好的,但反观我们的社会,学校教育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家庭的氛围,社会的风气,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学生的德行需要各方面良好教育的促成。但是学校老师也不能因此灰心,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在学校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帮助他们识别是非善恶,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三、习惯、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在一个人的幼年及童年时期就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学。他不是凭借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进而因为有快乐的体验,而重复那些美好的品行,渐渐地形成习惯。这正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育意义。当学生将一些良好的行为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这就已经达到德育的目的。

四、榜样。

人大多是会模仿的,榜样往往成为我们模仿的对象,他们的品德意志首先让我们敬佩,进而由于对榜样的崇拜,我们会把榜样的价值观当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做榜样曾今做过的事或者是类似的事。我们生活中,需要这样的榜样,而且这些榜样需要被人宣扬,例如,中央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多少人为上面的人的事迹感动,为他们的精神所动容,无形之间,我们会明白什么是高尚,无私。所以,榜样的力量,由于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

这是我读《帕夫雷什中学》,以上是我的第一遍的阅读的感受。我的直觉告诉我还会再读这本书的。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第3篇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给人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近1200多篇文艺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担任校长26年的工作总结,是他一生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制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书除了前言外总共七章,分别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系统总结了他的教育,也就是上面谈到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虽然《帕夫雷什中学》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雏形。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采用的很多方法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为苏霍姆林斯基所用了,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那个时代的`创新者和开拓者。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他把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在教育时发展学生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等。

在书中,谈到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总要强调要尽力挖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让其在全面发展中还能保持特别出色的某一面。因为全面发展并不代表着全面平庸。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照其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都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任何一个孩子都无不有其天分和才能。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年龄可以达到的卓越成绩”,他还指出“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们施展他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这种方式和我国古代孔子在教育上所提倡的“淳淳善诱,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如果一个七八年级学生有钻研植物学的志向,那么他在学校就不会受中学教科书的限制,而去学习生物化学,学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知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防止有才能和天赋的学生落到平庸书呆子的地步。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还为学生创立了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其中包括自然风光,校园设施建设等等。在全面发展施教上,他还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环境,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建立了为数众多,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课外小组,引导学生突出的几项个人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项目。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很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们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东西,所走的每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他和孩子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唱歌、牛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他在孩子们得画本上题写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孩子们热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写下来。有一次孩子们坐在果树下欣赏田野里荞麦开花,群蜂从田地里返回蜂房,在小溪上盘旋嗡嗡的飞,孩子们说他们在互相讲花和小树林,讲荞麦和向日葵······这才是教育的生命!我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在这一方面相当薄弱,一般学校的活动小组都流于形式,学生课外时间无所事事,只知道死记硬背,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

另外,在说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老师一定要学会倾听和欣赏学生,这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不仅要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一般来说老师都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感到非常头疼,都不喜欢管教他们,让他们放任自流。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么做的。当他的学校来了一名执拗的、精神瘦了摧残的并且因某种原因充满怨恨总和老师作对的孩子,他没有放弃他,而是探查和他相同的兴趣,欣赏他,让他敞开胸怀,渐渐变成了一个聪明,敏感而又诚挚可爱的孩子。

读完《帕夫雷什中学》,真的是感触颇深。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许多,他告诉我们对待教育要怀抱着爱的心理,认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这样我们一定会慢慢发现,我们对教育,对孩子付出的同时,也一直在收获。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第4篇

读师范时,我从教育学教材和老师的授课中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从那时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话语便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做老师以后,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全书分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和做法。而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他在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时,总是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人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而教师的技巧就在于捕捉这一点,并提出相应的适合他提高的任务。以前我们讲“成功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仍然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层的具体措施。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似乎更有必要来反复咀嚼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确信,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学内创办了“家长学校”,并授之以“父母教育学”,而且他的可敬和独到之处还在于这样的体系范围所及,不只限于学龄期,而是早至学龄前,这样的认识使得帕夫雷什中学在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上得益非浅。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学校做了许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长会变成“批判会”、“告状会”的情形也并不在少数。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的不够专业也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无法给家长提供更多的专业的、有建设性的建议。而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我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即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学校与家庭没有做好有效的沟通所造成的,这当中,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的学校恐怕难辞其咎。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环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这样的一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进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形成、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兴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创造的场所。在这个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尝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余时间,他认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秉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
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
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在这里他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这样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确信,书如果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给学生列举的书目中,仅文艺性书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说法绝大部分学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读完。也就是十年不间断读的话,一年也要读将近三十本大部头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教育观,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从赞赏家乡的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朵树木、阳光空气都是养身至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是综合训练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现在我们大力提倡的“四个面向”的素质教育观吗?而且在书中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真使我受益非浅。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集体力量最重要。“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更应该与全校教师团结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用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火一般的热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第5篇

平时工作太多,总是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时常听说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帕夫雷什中学》写得很好,利用假期时间,静坐斗室,仿佛真的见到上世纪在苏联的某个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帕夫雷什中学的师生们在实践着最普通,最朴素的教育。这种朴素,是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来做教育的朴素,是没有功利心,只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朴素。书中涉及很多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案例和思考,读后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活,感慨于每天的工作,越发感到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它如同一面最朴素的教育的镜子,不追求哗众取众的博人眼球的教学成绩,利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提出的有关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一遍遍反思,体会。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教学实践,谈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做法。

一、做一名朴素的前行者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苏霍姆林斯基开宗明义,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的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确,有个故事说得好,一个妈妈带着自己还很小的孩子逛商场,妈妈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精致漂亮的商品,心情很愉悦;
但在一米高的孩子眼里,满眼都是拥挤的人群和密不透风的空间,他当然倍感压抑甚至恐惧。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和孩子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很容易出现差异。学生出现问题,我们理所当然感到愤怒,首先想到批评和指导,但是在学生看来,教师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反而不能解决问题,会激化双方的矛盾。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好教师的另一个标准,精通所教科目,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让我感兴趣的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聘任制度,苏霍姆林斯基争取学校自主选配教师的权力,为此他广泛寻找具有教师才干但未经师范教育的人才,比如只具有普通中学文化水平的电工,因为能吸引孩子到他的工作间,他建议这位电工经过师范学习成为学校的物理教师,并建立"创造车间".区报编辑酷爱园艺和科学知识学习,接受了建议,开始旁听老师们的课程并教授孩子们生物课,在果园里指导孩子们进行研究……在帕夫雷什中学有藏书1.8万册,教师私人藏书4.9万册,苏霍姆林斯基家的私人藏书1.95万多册,学校的每位教师都订阅了几种杂志并经常展开研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的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后者才会闪耀出光彩来。

在帕夫雷什中学,教师的爱好自发地推动学生的研究。热爱读书的教师指导多个年级的文艺阅读小组,她还推动组建了话剧团;
喜欢机械的物理老师带着学生组成模型制作家小组,他还会多种乐器,指导学生的乐队;
爱护生物的生物老师组建了考察家小组、博物家小组、育种家小组等多种生物社团,她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在这个团体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对某项专业的爱好,并极大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作为一名优秀的前行者,一名好老师会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所爱好的领域,不知满足地潜下心来进行专业和德育研究,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摒弃无谓的社交、无效的劳动和无趣的体验,并将其所学和学生进行分享,推动双方的教学相长,教师对知识纯粹的渴望和求索必将带动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必将带动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体弱和带有疾患素质,则是众多不幸的祸根。"根据帕夫雷什中学20年中的统计,学习差和跟不上的学生中,85%的学生主要原因是健康状况不佳,身体患有某种疾病而且医生无法察觉。回想自己所接触到的案例,应该承认,平时接触到的学习认真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学生中,很多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

感觉生活有趣,精力十分充沛,全然不知疲倦,这才是青少年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青少年身心的急剧发展,要求我们关注体力和脑力劳动的适当。在此基础上,我很认同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说的,大量死记硬背这种不顾教育规律的做法,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我还想到,在上课期间,我们的教室光线是否充足?桌椅是否适合学生身高?弱视的学生是否得到关注?在课余时间,学生每天的活动时间是否充足而科学?呼吸的空气是否干净清新?电子产品对他们的影响能否得到控制?吃的食物是否足够科学健康?在休息期间,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否足够充足?是否能保证白天的休息时间?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越发觉得这些问题尽管琐碎,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为什么关注少呢?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是教育的细枝末节,似乎也不是单纯学校的重视就能做到的,但是,这是学生终身健康发展需要的,是学生能够享受健康生命带来的欢欣所必需。小的方面,在新鲜空气中,紧张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越多,各个器官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就越协调,就越不容易疲劳,精神状态也越好,有利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大的方面,从小养成这种注意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运动中,孩子会慢慢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习惯,每天都极有生机,只有下一代的精神活跃,我们的祖国才能永葆青春。

帕夫雷什中学认为,学校不应是填鸭的机器,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意愿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在冬季温度—15℃以上的时候,帕夫雷什中学高年级学生要在户外劳动10—12天,甚至天气好的时候,他们还会在户外新鲜空气中看书……在这种情况下,伤风感冒在学校里已经很少见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军训时学生动辄晕倒、换季时学生动辄成群感冒的现象。这是我们目前教育的失职。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先生号召清华学生:"我们每个学生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在这句口号的号召下,清华大学发扬重视体育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各个领域的人才。而人才的身体素质,决定了他能否为国家健康工作。

三、在劳动中实现教育价值

可能是受到特定时代环境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极其重视劳动教育,为此专门花费大量篇幅作了说明。他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他的主要兴趣之一。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因为高考的局限和家庭生活的影响,较少有参与体力劳动的机会,所以在班级活动中,没有担当精神,没有劳动和付出的意识。比如值日生不能按时打扫卫生,总是到检查之前还没打扫干净;
打扫完了,有了垃圾随地就扔;
自己的桌子不能打扫干净整齐,吃的用的什么都有;
垃圾袋放在桌子旁边,很长时间都不扔掉;
另外,单一的"授课—做题"过程对学生能力的畸形培养让学生的思维脱离实际……可以说,缺乏劳动,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生活能力差。

那么,应该怎样利用劳动教育进行德育、智育和美育呢?帕夫雷什中学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借鉴。

第一是尽早进行生产劳动。孩子应尽早认识到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并从劳动中体验到自豪感、荣誉感和尊严感。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在小学未入学前就要收集树籽并播种以建设护田林;
学校承包了大片的荒地建成了农田试验田,选育良种和饲养家畜。这种劳动和研究、实验、创造相联系,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第二是劳动的多样化。根据孩子的天性和爱好,帕夫雷什中学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劳动小组,掌握各种劳动技巧,许多学生既培植小麦、葡萄等农作物,也学习装配收音机、内燃机这种机械工作。劳动的多样化,让学生选择专业的自觉性提高,发掘了自己的个人倾向和才能。

第三是使劳动具有创造性并且手脑并用。如果将简单的劳动赋予研究目的,在劳动中通过技能训练,运用实验研究和科学指导,将培养孩子更高水平的精神品格,要保证这种工作具有创造意图的基础。

第四是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和体力特点。要让劳动量符合孩子的体力水平,也要注意到,当孩子们基于一种有趣的计划连续进行劳动时,他们的体力和能力就会大大增长。同时,要将劳动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充实孩子们的灵魂。

正如书中所讲的,学生的任何一项劳动,不仅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创造。劳动的目的是孩子心智的成熟。正是通过劳动,我们的教育增加了另外一块重要的阵地,孩子的终身发展才能更加合理,更加有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环境。教育如果不反思时代,贴近国情,只能是对学生和国家的失责。STEAM学习、深度学习的理念,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学习空间的重构,创客空间的建设等都让我们震撼于时代发展的瞬息万变及其对教师和教育的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写于上世纪的《帕夫雷什中学》对我们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正如《论语》不因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而失去价值,古希腊神话不因心灵中的人神易位而失去其光辉。道德的规范,审美的标准具有长久的普适性,优秀教育的标准永远都是人的发展,所以,这本书直到今天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们不能重建帕夫雷什中学,但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朴素的教育情怀能在我们心中扎根、生长。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第6篇

读师范时,我从教育学教材和老师的授课中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从那时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话语便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做老师以后,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全书分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和做法。而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他在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时,总是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人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而教师的技巧就在于捕捉这一点,并提出相应的适合他提高的任务。以前我们讲“成功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还是在吃“锅饭”,仍然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层的具体措施。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似乎更有必要来反复咀嚼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确信,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学内创办了“家长学校”,并授之以“父母教育学”,而且他的可敬和独到之处还在于这样的`体系范围所及,不只限于学龄期,而是早至学龄前,这样的认识使得帕夫雷什中学在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上得益非浅。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学校做了许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长会变成“批判会”、“告状会”的情形也并不在少数。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的不够专业也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无法给家长提供更多的专业的、有建设性的建议。而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我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即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学校与家庭没有做好有效的沟通所造成的,这当中,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的学校恐怕难辞其咎。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环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这样的一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进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形成、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兴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创造的场所。在这个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尝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余时间,他认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秉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
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
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在这里他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这样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确信,书如果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给学生列举的书目中,仅文艺性书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说法绝大部分学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读完。也就是十年不间断读的话,一年也要读将近三十本大部头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教育观,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从赞赏家乡的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朵树木、阳光空气都是养身至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是综合训练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现在我们大力提倡的“四个面向”的素质教育观吗?而且在书中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真使我受益非浅。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集体力量最重要。“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更应该与全校教师团结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用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火一般的热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第7篇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给人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近1200多篇文艺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学》是最具代表性的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担任校长26年的工作总结,是他生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他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制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思想像条红线贯穿《帕夫雷什中学》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书除了前言外总共七章,分别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系统总结了他的教育,也就是上面谈到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虽然《帕夫雷什中学》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雏形。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采用的很多方法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为苏霍姆林斯基所用了,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那个时代的创新者和开拓者。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他把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
在教育时发展学生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等。

在书中,谈到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总要强调要尽力挖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让其在全面发展中还能保持特别出色的某面。因为全面发展并不代表着全面平庸。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照其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都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任何个孩子都无不有其天分和才能。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年龄可以达到的卓越成绩”,他还指出“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们施展他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步发展的那种任务。

“这种方式和我国古代孔子在教育上所提倡的“淳淳善诱,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如果个七八年级学生有钻研植物学的志向,那么他在学校就不会受中学教科书的限制,而去学习生物化学,学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知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防止有才能和天赋的学生落到平庸书呆子的地步。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还为学生创立了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其中包括自然风光,校园设施建设等等。在全面发展施教上,他还为学生提供种精神环境,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建立了为数众多,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课外小组,引导学生突出的几项个人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项目。

还有个情节让我很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们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点新东西,所走的每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他和孩子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唱歌、牛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部分。他在孩子们得画本上题写了《我们民族的语言》。

孩子们热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写下来。有次孩子们坐在果树下欣赏田野里荞麦开花,群蜂从田地里返回蜂房,在小溪上盘旋嗡嗡的飞,孩子们说他们在互相讲花和小树林,讲荞麦和向日葵……这才是教育的生命!我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相当薄弱,般学校的活动小组都流于形式,学生课外时间无所事事,只知道死记硬背,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

另外,在说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老师定要学会倾听和欣赏学生,这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不仅要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般来说老师都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感到非常头疼,都不喜欢管教他们,让他们放任自流。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么做的。当他的学校来了名执拗的、精神瘦了摧残的并且因某种原因充满怨恨总和老师作对的孩子,他没有放弃他,而是探查和他相同的兴趣,欣赏他,让他敞开胸怀,渐渐变成了个聪明,敏感而又诚挚可爱的孩子。

玖完《帕夫雷什中学》,真的是感触颇深。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许多,他告诉我们对待教育要怀抱着爱的心理,认真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通过这样我们定会慢慢发现,我们对教育,对孩子付出的同时,也直在收获。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第8篇

平时工作太多,总是难以静下心来读书,时常听说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帕夫雷什中学》写得很好,利用假期时间,静坐斗室,仿佛真的见到上世纪在苏联的某个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帕夫雷什中学的师生们在实践着最普通,最朴素的教育。这种朴素,是不受外界干扰,静下心来做教育的朴素,是没有功利心,只为学生发展而教的朴素。书中涉及很多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案例和思考,读后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活,感慨于每天的工作,越发感到自己做的还很不够,它如同一面最朴素的教育的镜子,不追求哗众取众的博人眼球的教学成绩,利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提出的有关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一遍遍反思,体会。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教学实践,谈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几点做法。

一、做一名朴素的前行者

在这本书的第一章,苏霍姆林斯基开宗明义,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的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确,有个故事说得好,一个妈妈带着自己还很小的孩子逛商场,妈妈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精致漂亮的商品,心情很愉悦;
但在一米高的孩子眼里,满眼都是拥挤的人群和密不透风的空间,他当然倍感压抑甚至恐惧。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我们和孩子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很容易出现差异。学生出现问题,我们理所当然感到愤怒,首先想到批评和指导,但是在学生看来,教师没有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反而不能解决问题,会激化双方的矛盾。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好教师的另一个标准,精通所教科目,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让我感兴趣的是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聘任制度,苏霍姆林斯基争取学校自主选配教师的权力,为此他广泛寻找具有教师才干但未经师范教育的人才,比如只具有普通中学文化水平的电工,因为能吸引孩子到他的工作间,他建议这位电工经过师范学习成为学校的物理教师,并建立"创造车间".区报编辑酷爱园艺和科学知识学习,接受了建议,开始旁听老师们的课程并教授孩子们生物课,在果园里指导孩子们进行研究……在帕夫雷什中学有藏书1.8万册,教师私人藏书4.9万册,苏霍姆林斯基家的私人藏书1.95万多册,学校的每位教师都订阅了几种杂志并经常展开研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的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后者才会闪耀出光彩来。

在帕夫雷什中学,教师的爱好自发地推动学生的研究。热爱读书的教师指导多个年级的文艺阅读小组,她还推动组建了话剧团;
喜欢机械的物理老师带着学生组成模型制作家小组,他还会多种乐器,指导学生的乐队;
爱护生物的生物老师组建了考察家小组、博物家小组、育种家小组等多种生物社团,她让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在这个团体中,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对某项专业的爱好,并极大发挥了自己的特长。

作为一名优秀的前行者,一名好老师会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自己所爱好的领域,不知满足地潜下心来进行专业和德育研究,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摒弃无谓的社交、无效的劳动和无趣的体验,并将其所学和学生进行分享,推动双方的教学相长,教师对知识纯粹的渴望和求索必将带动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必将带动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而孩子生病、体弱和带有疾患素质,则是众多不幸的祸根。"根据帕夫雷什中学20年中的统计,学习差和跟不上的学生中,85%的学生主要原因是健康状况不佳,身体患有某种疾病而且医生无法察觉。回想自己所接触到的案例,应该承认,平时接触到的学习认真但成绩一直不理想的学生中,很多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

感觉生活有趣,精力十分充沛,全然不知疲倦,这才是青少年精神力量的源泉所在。青少年身心的急剧发展,要求我们关注体力和脑力劳动的适当。在此基础上,我很认同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所说的,大量死记硬背这种不顾教育规律的做法,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我还想到,在上课期间,我们的教室光线是否充足?桌椅是否适合学生身高?弱视的学生是否得到关注?在课余时间,学生每天的活动时间是否充足而科学?呼吸的空气是否干净清新?电子产品对他们的影响能否得到控制?吃的食物是否足够科学健康?在休息期间,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否足够充足?是否能保证白天的休息时间?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越发觉得这些问题尽管琐碎,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为什么关注少呢?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似乎是教育的细枝末节,似乎也不是单纯学校的重视就能做到的,但是,这是学生终身健康发展需要的,是学生能够享受健康生命带来的欢欣所必需。小的方面,在新鲜空气中,紧张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越多,各个器官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就越协调,就越不容易疲劳,精神状态也越好,有利于学生当下的学习生活。大的方面,从小养成这种注意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运动中,孩子会慢慢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习惯,每天都极有生机,只有下一代的精神活跃,我们的祖国才能永葆青春。

帕夫雷什中学认为,学校不应是填鸭的机器,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意愿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在冬季温度-15℃以上的时候,帕夫雷什中学高年级学生要在户外劳动10-12天,甚至天气好的时候,他们还会在户外新鲜空气中看书……在这种情况下,伤风感冒在学校里已经很少见了。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军训时学生动辄晕倒、换季时学生动辄成群感冒的现象。这是我们目前教育的失职。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先生号召清华学生:"我们每个学生要争取毕业后工作五十年。"在这句口号的号召下,清华大学发扬重视体育传统,()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各个领域的人才。而人才的身体素质,决定了他能否为国家健康工作。

三、在劳动中实现教育价值

可能是受到特定时代环境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极其重视劳动教育,为此专门花费大量篇幅作了说明。他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他的主要兴趣之一。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因为高考的局限和家庭生活的影响,较少有参与体力劳动的机会,所以在班级活动中,没有担当精神,没有劳动和付出的意识。比如值日生不能按时打扫卫生,总是到检查之前还没打扫干净;
打扫完了,有了垃圾随地就扔;
自己的桌子不能打扫干净整齐,吃的用的什么都有;
垃圾袋放在桌子旁边,很长时间都不扔掉;
另外,单一的"授课—做题"过程对学生能力的畸形培养让学生的思维脱离实际……可以说,缺乏劳动,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生活能力差。

那么,应该怎样利用劳动教育进行德育、智育和美育呢?帕夫雷什中学有以下几条经验可以借鉴。

第一是尽早进行生产劳动。孩子应尽早认识到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并从劳动中体验到自豪感、荣誉感和尊严感。帕夫雷什中学的学生在小学未入学前就要收集树籽并播种以建设护田林;
学校承包了大片的荒地建成了农田试验田,选育良种和饲养家畜。这种劳动和研究、实验、创造相联系,所以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第二是劳动的多样化。根据孩子的天性和爱好,帕夫雷什中学鼓励学生参与多种劳动小组,掌握各种劳动技巧,许多学生既培植小麦、葡萄等农作物,也学习装配收音机、内燃机这种机械工作。劳动的多样化,让学生选择专业的自觉性提高,发掘了自己的个人倾向和才能。

第三是使劳动具有创造性并且手脑并用。如果将简单的劳动赋予研究目的,在劳动中通过技能训练,运用实验研究和科学指导,将培养孩子更高水平的`精神品格,要保证这种工作具有创造意图的基础。

第四是考虑到孩子的心理和体力特点。要让劳动量符合孩子的体力水平,也要注意到,当孩子们基于一种有趣的计划连续进行劳动时,他们的体力和能力就会大大增长。同时,要将劳动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充实孩子们的灵魂。

正如书中所讲的,学生的任何一项劳动,不仅是物质价值的创造,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创造。劳动的目的是孩子心智的成熟。正是通过劳动,我们的教育增加了另外一块重要的阵地,孩子的终身发展才能更加合理,更加有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环境。教育如果不反思时代,贴近国情,只能是对学生和国家的失责。STEAM学习、深度学习的理念,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学习空间的重构,创客空间的建设等都让我们震撼于时代发展的瞬息万变及其对教师和教育的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写于上世纪的《帕夫雷什中学》对我们有何意义呢?在我看来,正如《论语》不因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而失去价值,古希腊神话不因心灵中的人神易位而失去其光辉。道德的规范,审美的标准具有长久的普适性,优秀教育的标准永远都是人的发展,所以,这本书直到今天都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们不能重建帕夫雷什中学,但希望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朴素的教育情怀能在我们心中扎根、生长。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 第9篇

读师范时,我从教育学教材和老师的授课中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名字和他的帕夫雷什中学。从那时起,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话语便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之中。

做老师以后,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帕夫雷什中学》全书分为前言和七大章。“前言”部分言简意赅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教育信念。第一章介绍了该校从校长到教师整个集体朝气蓬勃的概貌。第二章则把该校富于教育性的物质环境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第三、四、五、六、七章分别就体育与健康、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和做法。而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就是“设计和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他在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时,总是强调要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他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人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而教师的技巧就在于捕捉这一点,并提出相应的适合他提高的任务。以前我们讲“成功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还是在吃“大蛋糕”,仍然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充分研究,缺少分层的具体措施。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似乎更有必要来反复咀嚼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确信,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他在他的中学内创办了“家长学校”,并授之以“父母教育学”,而且他的可敬和独到之处还在于这样的体系范围所及,不只限于学龄期,而是早至学龄前,这样的认识使得帕夫雷什中学在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上得益非浅。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学校做了许多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家长会变成“批判会”、“告状会”的情形也并不在少数。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的不够专业也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无法给家长提供更多的专业的、有建设性的建议。而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我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即可。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学校与家庭没有做好有效的沟通所造成的,这当中,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的学校恐怕难辞其咎。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精神环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在这样的一种“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进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形成、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兴趣,以及展示自己才能和创造的场所。在这个方面他作了如下的尝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余时间,他认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素质、爱好、秉赋才能,只不过是空话而已;
为学生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需要的课外活动小组;
引导学生突出三项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创造项目。在这里他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这样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确信,书如果没有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的源泉,那么他的心灵中也不会产生其他精神需要。他在给学生列举的书目中,仅文艺性书目就有270部,而且按照他的说法绝大部分学生在他的青少年期能读完。也就是十年不间断读的话,一年也要读将近三十本大部头作品。

另外,就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教育观,他坚信,大自然是美育的源泉,从赞赏家乡的自然美景到热爱祖国的山川,是德育的起步内容和有效途径,花朵树木、阳光空气都是养身至宝,变幻万千的自然现象是综合训练观察、思考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手段。

除此之外,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不正是现在我们大力提倡的“四个面向”的素质教育观吗?而且在书中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真使我受益非浅。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集体力量最重要。“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们更应该与全校教师团结一致,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用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的火一般的热情,用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为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访问:读后感 中学 帕夫雷什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9篇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合集9篇) 《帕夫雷什中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