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以什么为主
2024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背景介绍
地质灾害指由地壳运动、地下水系统运动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基础地质条件等引起的大规模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目标与原则
1.目标: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原则:
a.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有序推进地质灾害防治;
c.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地质灾害。
三、重点工作
1.提升地质灾害预警能力:
a.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完善地震预警系统,提高预警及时性和准确性;
b.建立全国统一的灾害监测与预警网络,加强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c.强化信息发布与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管理:
a.制定全面统筹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并进行落实和监督;
b.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和协作关系,加强组织协调与资源整合;
c.加强对重点地质灾害区的管控,完善灾害隐患点的排查、监测和管理。
3.强化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
a.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力度,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b.推广应用现有成熟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c.加强对地质灾害预测、预警和监测技术的研究,提高预防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
a.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地质灾害意识和防范能力;
b.建立并完善地质灾害信息公开制度,提供及时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
c.组织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各个社会群体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培养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共识。
四、推进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和协作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2.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提升监测设备和科研力量。
3.建立与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制管控。
4.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5.加强地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响应速度。
五、工作推进计划
1.2023年1月至3月: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建立防治工作机制。
2.2023年4月至6月: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提高预警能力和准确性。
3.2023年7月至9月: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力度,推广应用现有成熟技术。
4.2023年10月至12月: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地质灾害意识和防范能力。
5.2023年全年持续推进:加强地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六、风险与挑战
1.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加大了防治工作的难度;
2.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协作,需要加强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
七、总结与展望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峻形势,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宣传教育,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将逐步提升,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将得到较大程度的减少。
篇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以什么为主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和地表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地质灾害往往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和制定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措施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主要包括预防优先、综合治理、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预防优
先意味着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以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指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地质灾害的治理效果。科学规划的原则是指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指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主要包括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
1.防灾减灾:通过定期开展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加强对易发地区的环境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对高危难点地区进行人工干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
2.监测预警: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通过使用遥感、卫星技术及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及早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同时,加强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向相关部门
和民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采取及时应对措施。
3.工程治理: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例如,在地震易发区域,应建设抗震建筑,并进行地震安全评估。在滑坡和泥石流区域,可采取植被修复、搭建护岸和导流沟等工程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
4.综合管理: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加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水
平。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地质灾害的监管和管理。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策略
地质灾害防治的策略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灾后恢复、恢复和重建等方面。
1.风险评估: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科学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防灾措施。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2.灾后恢复:地质灾害发生后,要及时启动灾后恢复工作。这包括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修复,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加强对受灾地区的社会心理援助。
3.恢复和重建:地质灾害发生后,要立即开始地质灾害的恢复和重建工作。重点是加强对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加强对受灾地区的规划和管理,确保灾后重建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公众和企业共同参与。
必须从预防、监测、治理等多个方面入手,以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手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只有做到全面预防和综合治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
篇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以什么为主
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做好2021年全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结合我镇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编制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专群结合,群测群防;谁引发,谁治理;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2021年XX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5—9月主汛期。
三、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XX镇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有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等。
(一)容易发生崩塌、滑坡地区:分布于五里后、罗家坡、穆家坡、吉家塔、南坡、穆家坡、前冯家沟、后冯家沟、刘家疙瘩等村。
(二)容易发生地面塌陷(含地裂缝)、采空塌陷地区:分布于XX、XX等村。
四、地质灾害易发分区
根据《XX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XX省XX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危害程度等,将XX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2)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3)等2个大区2个亚区。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2)
分布于XX、XX等村。该区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区、河谷区,黄土梁峁发育;地表大面积分布第三系、第四系粘土、黄土等松散岩层,沟谷中出露三叠系下统和二叠系的泥岩、砂岩;自然崩塌、滑坡等现象十分发育,该区内分布有在建的中南铁路,区内属河东煤田,勘查精度达到精查程度,新建有大型煤矿企业,人类采矿活动趋于强烈,今后人类采煤活动将会引发或加剧更多的地质灾害。
2、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3)
分布于XX、XX部分地区,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区、河谷区,黄土梁峁发育;地表大面积分布第四系上更新统黄土,沟谷中出露第四系中更新统与第三系的粘土、粉质粘土;该区是XX镇的主要煤矿开采区,人类采矿活动趋于强烈;地质灾害主要为人类煤矿开采形成,另外还有修路、建房切坡
等工程形成的灾害,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了崩塌、滑坡的发生,今后随着采煤活动将会引发或加剧更多的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分布于XX、XX等部分地方,地表大面积分布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白云质灰岩;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五、地质灾害监测防治要求
(一)建立汛期值班和雨后灾情报告制度
为了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巡查监测情况,确保汛期地质灾害监测报告制度的落实,镇村两级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雨后常规报告制度,在降雨发生后12小时内要将辖区地质灾害发生及变化情况报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值班电话须向社会公布。
各类矿山企业及其它各有关单位也必须建立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
XX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室设在镇政府,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电话:XX。
(二)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巡查监测制度
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镇政府要组织国土、城建、水利、交通、防汛、安监、教育等相关部门对因降雨可能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进行全面调查,划定重点监测防治区域,明确具体监测责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御措施;要责成各有关村委、各类矿山企业加强地质灾害巡查,特别要对采矿活动、切坡建房和其他因素造成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巡查。经判定可能出现险情的应立即采取措施,同时向县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等主管部门接到险情报告后,及时赶赴现场,调查鉴定险情,提出具体避险措施,确保防患于未然。
镇国土资源所要认真对辖区内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履行监测防治和巡查督查职责,督促有关部门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受灾害威胁群众手中;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在降雨和强降雨时段实行加密检查、跟踪督查,及时掌握灾害情况,消除灾害隐患。
镇水利、交通、安监、教育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单位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工作。对威胁城建基础设施、公路交通、水利设施、矿山、学校安全的地质灾害进行险情动态监测。
各有关建设单位要认真落实各项防灾治理措施,对所属建设场地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实行动态监测。
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在雨季到来之前,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主要河道和水库(坝)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易受洪水
和泥石流威胁且险情征兆明显的,应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对辖区内危房要全面摸底排查,加强日常监控和雨天巡查,杜绝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
镇安监部门要在汛期前,及时组织开展矿山安全生产检查,重点开展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容易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检查工作,并及时整改到位。对矿井井口、工业广场附近滑坡、崩塌以及矿区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要责成矿山企业及时制定相关监测防范措施,并及时进行治理。
镇中心校要在汛期前及时组织辖区内学校对学校周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及时采取隐患防范治理措施,责成学校将防治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学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各矿山企业要对所辖矿区范围内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及时进行动态监测,并按照“谁引发、谁治理”原则落实治理资金,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消除隐患。要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报镇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备案;要建立汛期地质灾害巡查、监测、值班和速报制度,对矿区范围内各类地灾害监测责任要落实到具体人员,切实加强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监测工作。镇安监站、国土资源所要经常开展矿山企业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检查,检查的主要内容是矿山企业“两案”编制及落实情况是否到位,对矿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监测记录是否完整准确,特别是对矿区范围内有重大隐患的地质灾害体是否采取了有效监控措施及防治手段,并就矿山企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落实情况提出书面整改意见,督促矿山企业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抢险救援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村委、各部门负责人是村、本单位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抢险救援第一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组长是本行政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抢险救援直接责任人,各矿山企业行政一把手是矿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各成员单位承担各自职责范围内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具体工作责任。
六、地质灾害预警及应急
各村委要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区段,要及时划定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
各村委府要建立健全体系完备、运行正常有效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严格执行“三个报告制度”。一是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者灾情的单位或个人应立即向镇政府和国土资源所报告;二是其他部门和村民委员会接到报告应当立即
转报当地村委;三是当镇政府和国土资源所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派人赶赴现场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扩大,同时还要按照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速报制度要求,及时向上级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
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要做到第一时间接到灾情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灾害现场、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灾;地质灾害发生后,镇人民政府立即启动本行政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力争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七、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保障措施
(一)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工作
为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镇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险情巡查、防灾督查、雨后报告、灾情速报等各项制度,建立畅通稳定的监测预报工作网络;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制定明确的监测预报预警信号、人员财产转移路线和应急抢险措施;对各有关村委、单位和各类矿山企业地质灾害隐患监测防治工作要进行全面检查;镇人民政府对各村委会和各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检查每月不少于1次,对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每月不少于两次,汛期要根据降雨量的具体情况适量加密检查,做到地质灾害隐患发现及时、险情监测准确、防灾措施得力。
(二)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所需资金
镇人民政府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及时发放地质灾害调查、勘查、治理费用,另要储备足够的地质灾害应急救灾物资,确保灾区群众生活的基本保障和妥善安置。
(三)健全地质灾害三级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体系
镇自然资源管理所要做好辖区内各有关村委、单位和各类矿山企业负责人和所有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知识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业务能力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反应能力,同时要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附近群众进行广泛的防灾知识宣传教育,确保汛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正常运行。
镇政府将地质灾害防灾监测责任落实到村委、单位和各矿山企业,并最终落实到每一个人。明确各有关单位具体责任,层层签定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书,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地质灾害三级监测网络和群测群防预警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推荐访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以什么为主 地质灾害 防治 方案